莙荙菜褐斑病怎么样?如何防治?
褐斑病是莙荙菜发生最菩遍而严重的病害。严重时叶片揭斑密布,并融合为大小不等的斑块,终至叶片枯死.不堪食用。
褐斑病浸害叶片、叶柄。尤以老叶受害重。其症状特点是:
(1)叶斑近圆形褐斑.中部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晰。
(2)叶柄上病斑近棱形,稍下陷.紫褐色,病斑连合并绕茎扩展.可致叶柄枯死。
(3)潮湿时斑面现灰色霉层,为本病病征(病菌分抱梗和分生抱子)。
甜菜褐斑病俗称叶斑病、斑点病、火聋秧子等,褐斑病侵染原料甜菜和采种植株的叶片、叶柄、花枝和种球。甜菜褐斑病的症状主要在中层和外层叶片和叶柄上出现褐色或紫褐色圆形病斑。初期斑点很小,以后逐渐扩大,直径为3-4毫米,后斑点周围由花青素形成的紫褐色边缘。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有时颜色略深或不明显。后期病斑的中央呈灰白色霉层,在湿润天气更明显。病斑中央较薄,易破碎。每片叶上病斑数量少则几个,多则1000余个。罹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干枯死亡。病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侵染幼龄叶,只侵染成龄叶子。因此,甜菜褐斑病主要在甜菜植株的中外层叶子上发生。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病菌逐渐从外层向内层扩展。后期罹病叶子陆续枯死、脱落,再生新叶引起甜菜根头伸长,并形成带有叶痕的根头,状似菠萝。叶柄感病后,形成褐色棱形病斑。在甜菜采种植株上,甜菜褐斑病病菌除浸染叶片、叶柄外,还能侵染花、使种球带菌。
防治甜菜褐斑病的方法。甜菜褐斑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因各地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等不同差异较大,因此防治甜菜褐斑病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在气候干旱冷凉的旱作甜菜栽培区,一般发病较轻,危害不大,主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和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在气候温热、降雨量多或灌溉栽培区,甜菜褐斑病发病早、持续时间长、危害比较重,在防治上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选用经过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抗褐斑性强,产质量优良品种,如甜研、双丰、吉甜、ZD(中德合作育成)系列品种,一般比普通品种抗病性至少高1级,提高含糖率0.5度,提高产糖量15%以上。
2、实行4年以上轮作。甜菜褐斑病病菌主要以菌丝团的形成残存在土壤中,因此重茬和迎茬种植甜菜发病早、发病重,要求实行4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土壤中带菌量。轮作时甜菜必须与上年的甜菜地距离50米以上,并安排在上风头,以减少病原借风、雨传播。
3、清理田间残株病叶,实行秋翻。甜菜收获时,常在田间遗留大量残株病叶,这是第二年甜菜褐斑病病原菌主要侵染源。因此要认真清理,运出田间,然后进行秋翻。
4、加强甜菜褐斑病预测预报,及时喷药防治。为了充分发挥药剂防治的最大效果,必须掌握甜菜褐斑病的流行规律,根据预测预报结果,确定甜菜喷药次数。药剂防治甜菜褐斑病是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可选用的有效药剂有以下几种:
①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②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③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④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⑤40%灭病威(即20%多菌灵+20%硫磺)胶悬剂,每亩50-65毫升,配成600-800倍液;⑥20%禾本卡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以上药剂在甜菜褐斑病病菌无抗药性条件下,一般可保产10-20%,含糖率提高1度左右。
通常苯丙咪唑类药剂如托布津、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等连续使用3年以上,甜菜褐斑病病原菌便产生抗药性,甚至无防效,可用禾本卡克或百菌清代替。
药剂配制方法:先将称好的药剂加少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足稀释水量充分搅拌,配成所需浓度药液。每亩用药液40-50公斤。喷药时间:在田间首批病斑出现后,且有5-10%植株发病即开始第一次喷药,以后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药。最好上午10时以后露水已干时喷洒药剂。发病轻的地区或地块,喷洒1-2次;发病重的,喷洒3-4次。如果喷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酌情补喷药剂。如果发生甘蓝夜蛾、藜夜蛾等地上部害虫危害,可与杀虫剂混合喷洒。
上一篇: 兔肉的选购有什么技巧?
下一篇: 手扶拖拉机非正常熄火的原因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