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黄萎病有哪些侵染与传播途径? 其他

黄萎病有哪些侵染与传播途径?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黄萎病是土传的真菌性病害,沿维管束系统侵染。在土壤中定植的黄萎病菌,遇上适宜的温湿度,由病菌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体,菌丝体接触到棉花的根系即可从根毛或伤口处虫伤、机械伤侵入根系内部。菌丝先穿过根系的表皮细胞,在细胞间--除中生长,继而穿过细胞壁,向木质部的导管扩展,并在导管内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小孢子,这些小孢子随着输导系统的液流向上运行,依次扩散到茎、枝、叶柄、叶脉和铃柄、花轴、种子等各个部位。

棉株感病枯死后,黄萎病菌在土壤中能以腐殖质为生或在病株残体中休眠,连作棉。田土壤中的菌量不断积累,这是年复一年重复侵染并加重发病的主要根源。黄萎病菌在土壤里的适应性很强,遇到干燥、高温等不利环境条件时,还能产生微菌核等休眠体以抵抗恶劣环境。病菌在土中一般能存活810年,甚至更长。棉田一旦传入黄萎病菌,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病菌将以很快的速度蔓延危害。黄萎病的扩展蔓延迅速,病菌的传播途径繁多。

(1)种子传播黄萎病菌随棉籽调引而传播,这是造成黄萎病远距离传播、出现新病区的重要途径。

(2)病株残体传病黄萎病菌存在于病株的根系、茎秆、叶片、铃壳等各个部位,这些病株残体可直接落到地里或用其沤制的堆肥里,这也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

(3)带茵土壤传病黄萎病菌能长期潜存于土壤中。同一块棉田或局部地区内的病害扩散多半是由于病土的移动所致。

(4)流水和农业操作传病黄萎病菌可借助水流扩散,雨后棉田过水或灌溉能将病株残体和病土向四周传播或带人无病田,造成病害蔓延。在病田从事耕作的牲畜、农机具以及人的手足等均能传带病菌,这是局部地区黄萎病扩展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