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马铃薯 > 马铃薯“二季作”栽培技术? 马铃薯

马铃薯“二季作”栽培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铃薯“二季作”栽培,也称秋播马铃薯,它不仅是主要秋粮遭受伏旱威胁产量损失的补救方法,也是保持马铃薯种性的提纯复壮措施之一。其生长过程是从高温到低温,常遇秋涝和干旱的威胁,日照日益缩短,播早了烂种缺苗严重,且易老苗。晚了又易受霜冻危害,不能成熟。因此,秋马铃薯生产要“选好种,保全苗,促早发,防灾害”才能做到高产优质。重点抓好 7 项关键技术:

1 、良种的选用。选择具有早熟、休眠期短、较耐高温干旱、结薯集中的马铃薯品种,如早大白、紫花白等作秋播用种。种薯选择上,要求具有所选马铃薯品种的特性,规格适中,均匀一致,表皮光鲜,无病斑、畸形和虫孔。

2 、种薯催芽处理。秋马铃薯一定要带芽播种,有芽才有苗,以 30 克左右的小种薯整薯播种为好,大种薯要先纵切,确保每个切块有 1-2 个健壮芽,每块重 30 克以上。秋播时由于刚挖的种薯,有较长休眠期,要用“ 920 ”浸种才能打破休眠,浓度为 1ppm ( 1 克“ 920 ”兑水 200 公斤清水),浸种 10 ~ 15 分钟,取出于通风阴凉无阳光透射的地方晾干,即可在沙床或土床上分层催芽,切记上床前后喷水。薯块切面朝下紧密排列,块间错开一缝,不使切块相碰触。每排完一层用一指厚湿润沙土覆盖,可放 3 ~ 5 层,最上层覆盖沙土 7 ~ 10 厘米,以利保水。经 7-10 天即可发芽,芽长 1.5-2 厘米时,取出炼苗 1-2 天,即可播种。

3 、适时播种,提高密度。海拔 500 米— 900 米 8 月中下旬以前、海拔 500 米以下在 8 月下旬至 9 月上中旬,海拔 900 米以上地区不适宜种植,以保证出苗至初霜有 60 天以上的生长期。播种宜于早晨和下午进行,阴天可全天播种。若遇高温烈日,播穴应深些,并随播随覆土。八月高温多雨,田间积水时易引起烂薯,影响出苗及植株生长,所以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并进行中耕,以利出苗。一般种植密度为每亩 5000 —— 6000 株,亩用种 150 —— 180 公斤,宽行窄株有利培土,行距 40 厘米、穴距 25 厘米,茎芽朝下,盖土厚度为 5 厘米左右。待苗高 15 厘米左右进行培土,可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优质高产。

4 、施足底肥,田间管理。底肥用复合肥 40-50 公斤和完全腐熟的农家肥 2000 公斤为宜,特别是清粪水不可缺少,清粪水 15 担 -20 担。出苗后及时追施尿素 10-15 公斤 / 亩。幼苗出土后,中耕除草,大雨后及时浅耕疏松表土。秋马铃薯应采取浅培、多培的办法,第一次在苗高 20 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培土在开花期进行;第三次培土在 10 月下旬进行,此次培土应厚些,以保护块茎,防止霜冻。现蕾至盛花期使用 0.5% 磷酸二氢钾叶面追肥,喷施 2-3 次。

5 、防治病虫害。秋洋芋主要病害为晚疫病和青枯病,主要虫害为地下害虫和 28 星瓢虫。晚疫病可选用 72% 克露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 福帅得悬浮剂 2500 倍液喷雾防治;青枯病采用精选健康无病种薯、实行轮作换茬、及时拔除病株进行防控;地下害虫采取播种时用 50% 辛硫磷 0.2 公斤 / 亩拌毒土顺沟撒施进行防治;防治 28 星瓢虫使用 2.5% 溴氰菊酯乳油 3000 倍液或敌敌畏 1000 喷雾倍液防治。

6 、防涝、防低温冻害。 9 月份高温多雨,田间积水时易引起烂薯,影响出苗,雨后要及时清沟排除积水并进行中耕,确保顺利出苗。 10 月是块茎膨大期,低温使块茎生长受阻,合理安排品种和种植时间,通过调整播期,避开霜冻危害。生长期间出现霜冻天气,应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可拱棚覆膜,施用抗冻剂、复合生物菌肥或者往叶面撒施干性粉状物(石膏粉、双飞粉、草木灰等)可以减轻霜冻危害。

7 、适当推迟收获。在不影响后茬作物播种的前提下,为有利于延长秋洋芋块茎膨大期,提高产量,可待地上部茎叶枯死时再收获;但要防止因过迟收获而冻伤薯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