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猪丹毒的诊治

猪丹毒的诊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试验室分离鉴定病原进行诊断。这种病原很容易培养。血清学试验结果只能说明患猪接触过病原,不足以当作确诊依据,必须间隔14天作两次血清学试验,如果结果都是滴度升高,才可以用来辅助诊断。

预防

1、猪丹毒其实并不可怕,只是复杂了,积极治疗,治愈率还是较高的。将个别发病只猪隔离,同群猪拌料用药。在发病后24小时-36小时内治疗,疗效理想。首选药物为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头孢类(头孢噻呋钠)。对该细菌应一次性给予足够药量,以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病猪只隔离,注射阿莫西林2克/50公斤体重+清开灵注射液20毫升/50公斤体重,每天一次,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48小时,药量和疗程一定要足够,不宜停药过早,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同群猪用清开灵颗粒1公斤/吨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800克/吨料,拌料治疗,连用3天-5天。

2、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选用二联苗或三联苗,8周龄一次,10周龄-12周龄最好再来一次。防母源抗体干扰,一般8周以前不做免疫接种。

3、疫病流行期间,预防性投药,全群用清开灵颗粒1公斤/吨料、70%水溶性阿莫西林600克/吨料,均匀拌料,连用5天。

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栏舍清洁卫生和通风干燥,避免高温高湿,加强定期消毒。

5、加强饲养管理,屠宰厂、交通运输、农贸市场检疫工作,对购入新猪隔离观察21天,对圈、用具定期消毒。发生疫情隔离治疗、消毒。未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每日二次,3-4天为止,加强免疫。

6、预防免疫,种公、母猪每年春秋两次进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免疫。育肥猪60日龄时进行一次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猪三联苗免疫一次即可。[1]

治疗措施

母猪、仔猪治疗

红斑丹毒丝菌对青霉素非常敏感。急性病例可用速效青霉素治疗,一天两次,连续三天。或者也可以采用长效青霉素(需注意该剂型的药效持续时间),一次性治疗,覆盖48小时,之后也可再来一次。

用药方式采用肌肉注射,每10公斤体重1ml(300,000iu/ml);也可在饲料中添加200g/吨青霉素V,连续10~14天。这种方式不仅作为预防性用药非常有效,还可以在大范围爆发的情况下作治疗之用。四环素也有效果。

断奶猪、生长猪治疗

本病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药效快。如果患畜为急性发病,应采用短效青霉素每日注射两次,持续四天。如非急性发病,可采用长效青霉素。临床上用药24小时后病畜即可恢复正常。

如果病猪数目较多,则有必要对易感群体进行全群注射治疗。可先采用饮水用药,再继以饲料用药。在饲料中添加青霉素V 200g/吨或四环素500g/吨。青霉素V还可以用在疾病即将爆发时作预防性投药。

如果肥育猪当中有个别病例出现,则应在不同批次之间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

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8周龄一次,最好10~12周龄再来一次。一般8周以前不作免疫接种,因为母源抗体会影响接种效果。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该病多发生在夏秋和梅雨季节,2月龄以上的猪最易感染。病猪的潜伏期短的为3天—5天,长的达半月之久。如不积极预防和治疗,病死率很高。
  症状 本病可分为败血型、疹块型和慢性型。患猪体温升高至41℃以上,精神不振,鼻镜干燥,减食或停食,口渴,大便干燥;在耳根、前胸、背部、腹部、大腿上均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一、界限明显、扁平肿胀的红色疹块,指按褪色。
  预防 每头猪肌肉注射三联冻干疫苗1毫升,可免疫6个月。圈舍定期消毒,购买的新猪应隔离一周后再入圈喂养。坚持定时定量、少喂勤添的饲喂原则。注意搞好圈舍环境卫生。
  治疗
  ① 青霉素和链霉素30万单位,加复方氨基比林10毫升—20毫升。混合肌肉注射,小猪2支,大猪4支,每日两次。
  ② 用10%的葡萄糖500毫升滴注。
  ③ 皂浴疗法:即将肥皂涂于疹块上,再用毛刷擦洗,每日两次。
  ④ 中药疗法:大黄、石膏、玄参、知母、连翘、地龙各5钱,甘草3钱,加水煎汁,连服2剂。
  ⑤ 针灸疗法:在山根、血印、耳劣、尾尖、百奈等处针灸,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 慢性型为非化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

  诊断要点:

  (1)流行性特点

  本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爆发流行。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如能及时用青霉素治疗,常能得到显著疗效,终止此病的流行。

  (2)临诊特征

  为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健壮猪突然死亡,未表现任何症状。多数病猪则表现减食,或有呕吐,寒战,体温突然生高达42°C以上,常躺卧不愿走动,大便干。有的后期腹泻;皮肤上出现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红斑,指压时退色。若小猪得猪丹毒病时,常有抽搐神经症状。②疹块型 为亚急性型猪丹毒,皮肤表面出现疹块是其特征症状,俗称"打火印"或"鬼打印"。现实生产中较少见此类性病例。 ③慢性型 这种类型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的,主要病症是心内膜炎或四肢关节炎。

  2 、剖检病变:

  (1)急性型的死猪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肾、脾肿大为特征;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肾浴血肿大,呈似大紫肾,包膜散在弥漫暗灰色不规则斑纹,被膜易剥离,呈花斑肾。脾充血肿大,紫红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软的髓质易于刮下。胃底及,幽门部粘膜弥漫性出血和小点出血尤其严重。

  (2)慢性型的死猪,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二 、防治方案

  (1)做好预防注射。

  (2)及时用青霉素按公斤体重1.5-3万单位,每天2-3次肌注,连用3-5天。绝大多数病例的疗效良好,极少数不见效,可选用氧哌嗪青霉素,若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疗效更好;

  (3)在非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丝菌感染。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试验室分离鉴定病原进行诊断。这种病原很容易培养。血清学试验结果只能说明患猪接触过病原,不足以当作确诊依据,必须间隔14天作两次血清学试验,如果结果都是滴度升高,才可以用来辅助诊断

二 、防治:

  (1)做好预防注射。

  (2)及时用青霉素按公斤体重1.5-3万单位,每天2-3次肌注,连用3-5天。绝大多数病例的疗效良好,极少数不见效,可选用氧哌嗪青霉素,若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疗效更好;

  (3)在非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丝菌感染。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猪丹毒-病猪的颈部背部皮肤大面积瘀血。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试验室分离鉴定病原进行诊断。这种病原很容易培养。血清学试验结果只能说明患猪接触过病原,不足以当作确诊依据,必须间隔14天作两次血清学试验,如果结果都是滴度升高,才可以用来辅助诊断。

治疗

母猪、仔猪治疗

红斑丹毒丝菌对青霉素非常敏感。急性病例可用速效青霉素治疗,一天两次,连续三天。或者也可以采用长效青霉素(需注意该剂型的药效持续时间),一次性治疗,覆盖48小时,之后也可再来一次。

用药方式采用肌肉注射,每10公斤体重1ml(300,000iu/ml);也可在饲料中添加200g/吨青霉素V,连续10~14天。这种方式不仅作为预防性用药非常有效,还可以在大范围爆发的情况下作治疗之用。四环素也有效果。

断奶猪、生长猪治疗

本病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药效快。如果患畜为急性发病,应采用短效青霉素每日注射两次,持续四天。如非急性发病,可采用长效青霉素。临床上用药24小时后病畜即可恢复正常。

如果病猪数目较多,则有必要对易感群体进行全群注射治疗。可先采用饮水用药,再继以饲料用药。在饲料中添加青霉素V 200g/吨或四环素500g/吨。青霉素V还可以用在疾病即将爆发时作预防性投药。

如果肥育猪当中有个别病例出现,则应在不同批次之间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

如果生长猪群不断发病,则有必要采取免疫接种,8周龄一次,最好10~12周龄再来一次。一般8周以前不作免疫接种,因为母源抗体会影响接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