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

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当前为小麦拔节期,如何防治小麦病害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麦穗。病菌在小麦扬花期侵染,使部分小穗枯死,有的在中部,有的在上部,这和小麦开花习性有关。遇潮湿天气可扩展到全部小穗,使之变黄褐色或青枯状,并且在小穗基部或颖壳接缝处生出粉红色霉层,因此也俗称红麦头。病菌侵染茎秆,特别是穗下1~3节和叶鞘,造成秆腐,使上部茎叶干枯并形成白穗。小麦赤霉病菌不仅直接危害结实器官,降低产量,还能产生毒素,危及人畜安全。

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强的腐生能力。病菌可在病麦穗、稻桩和玉米秸秆上腐生越冬,来年形成一种叫做子囊孢子的传播体,随气流传播。近些年,赤霉病在北方有所增加可能和小麦—玉米轮作制有关。而要预测病害在当年的发生程度,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的降雨量和降雨次数都是最重要的依据。因此,也有人说它是典型的气象型病害。

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注意深耕,消灭小麦、玉米秸秆和稻茬,减少菌原。其次是选用抗耐避病品种,种植抽穗整齐、花药残留期短、灌浆速度快的品种。另外,追肥不能过晚,保证小麦发育整齐,不贪青晚熟,也会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喷洒药剂是防治赤霉病的必要措施。最好在小麦始花期 (扬花10%~20%)进行。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和小麦开花期整齐程度可能间隔7天再防治一次。

防治药剂以往常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近年不少地区出现抗性菌株。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指出使用多菌灵还会提升麦粒中毒素含量,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停止使用多菌灵。可以选择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50%咪鲜胺锰络合物 (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每亩100~200克或使用它们的复配剂,如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22~24克。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目前虽未找到免疫品种,但有一些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扬麦4号、万雅2号、扬麦5号、158号,辽春4号、早麦5号、兴麦17、西农88、西农881、周麦9号—矮优688系、新宝丰(7228)绵麦26号、皖麦27号、万年2号、郑引1号、2133、宁8026、宁8017等。春小麦有定丰3号、宁春24号。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2)农业防治 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时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3)播种前进行石灰水浸种,方法参见小麦散黑穗病。(4)药剂防治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种。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或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防效优异。

小麦赤霉病又名红头瘴,烂麦头,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以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该病主要危害小麦,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籽粒腐败变质,该病病菌分泌的毒素还能使人畜中毒,一般年份可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赤霉病主要为害穗部,但在小麦生长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最大。一般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赤霉病侵染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发病后期在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 小麦赤霉病是有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赤霉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分布范围极广。赤霉病菌在田间小麦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杨花期的喷药预防。一是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二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千克或稀唑醇 (禾果利)50克加水30千克喷雾 。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①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种。

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一是把握施药时期: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10%扬花)用药。推荐药剂: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一般年份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使用,每亩100ml,机动弥雾机用水15kg,手动喷雾机用水30-40kg,若遇重发年份,7-10天后补喷一次,预防和治疗效果极佳(对赤霉病发病后有部分治疗作用的药剂);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1200倍液喷雾,或25%丙环唑乳油10-15毫升,隔5—7天防治一次,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此外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赤霉病、麦蚜、灰飞虱、粘虫混发区,再加入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20-30克加98%磷酸二氢钾100-150g或尿素,既兼治了害虫,还预防了干热风。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抓好清沟排渍工作,降低田间温度,创造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田间环境的基础上,搞好施药保穗工作,即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抢晴用药,齐穗一块打一块,7天后施第二次药,注意每亩要兑足40公斤水,药液要均匀喷撒在小麦穗部。

一是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二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千克或稀唑醇 (禾果利)50克加水30千克喷雾 。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在小麦扬花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每亩用量0.1公斤,或每亩用80%多菌灵微粉剂60-70克进行喷雾防治。如果在小麦灌浆乳熟期有阴雨、高温天气,可在灌浆期喷第二次药。若将0.05%多菌灵与1%尿素混用,效果更好。

用增产菌拌种。每6672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种。②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始花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机动弥雾机喷药。

在小麦杨花初期喷施二次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25%戊唑醇2500倍液,间隔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