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其他家畜 > 养殖场防控疫病应采取的措施? 其他家畜

养殖场防控疫病应采取的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消毒
1、消毒剂的选择。消毒剂应选择对人、畜和环境比较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和在牛体内不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可选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盐、有机氯、有机碘、过氧乙酸、生石灰、氢氧化钠、高猛酸钾、硫酸铜、新洁尔灭、酒清等。
2、消毒方法。①喷雾消毒。圈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环境消毒、进入场区的车辆消毒。②浸润消毒。用一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有机碘的混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③紫外线消毒。对人员入口处常设紫外线灯照射,以起到杀菌效果。④喷撒消毒。在圈舍周围、入口、产床和牛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杀死细菌和病毒。
3、消毒制度。①环境消毒。周围环境包括运动场,每周用2%火碱消毒或撒生石灰一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2%的火碱溶液。②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衣和紫外线消毒3-5分钟,工作服不应穿出场外。③圈舍消毒。圈舍应彻底清扫干净,定期用高压水枪冲洗,并进行喷雾消毒和熏蒸消毒。④用具消毒。定期对饲喂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的过氧乙酸消毒,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用具、配种用具等在使用前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⑤带畜环境消毒。定期进行带畜环境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畜环境消毒的药物有:0.1%的新洁尔灭,0.3%的过氧乙配,0.1%次氯酸钠,以减少传染病和蹄病的发生
二、免疫和检疫
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
三、疾病控制和扑灭
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病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时采取如下措施:驻场兽医应及时进行诊断,并尽快向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报告疫情。应配合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实施严格的隔离、扑杀措施;发生重大疫病时,应实施清群和净化措施。全场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病死或淘汰牛的尸体按《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按《畜禽产品消毒规范》(GB/T16569)进行。

四、病死牛及产品处理
对于非传染病或机械创伤引起的病牛只,应及时进行治疗,死畜应及时定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场内发生传染病后,应及时隔离病畜,病死畜应作无害化处理,应符合GB16548的规定。

五、废弃物处理
场区内应于生产区的下风处设贮粪池,粪便及其他污物应有序管理,。每天应及时除去牛舍内及运动场子褥草、污物和粪便,并将粪便及污物运送到贮粪池。场内应设牛粪尿、褥草和污物等处理设施,废弃物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

1.消毒。建场时做到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净、污道分开,鸡舍间距符合卫生防疫要求,如育雏室布置于上风向,产蛋鸡舍布置于偏下风向,舍间距为舍高的3~5倍,有条件的应建立防疫隔离带。严控传染源,实行全进全出,做好空舍的清理、消毒和管理工作,不混养其他畜禽,禁止携带家禽及家禽产品进入场区。各鸡场要按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生活区、生产区内外环境、鸡舍、孵化厅、饲养车间、进舍人员、饲养工具、饮水、种蛋、车辆等的消毒制度,要科学合理地控制温度、湿度、风速、粉尘、有害气体和病原微生物含量等,确保病死禽、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2.免疫。合理地进行鸡群免疫,并有计划地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免疫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提高免疫效果。根据本场实际,并结合当地的疫病情况,制定适合本鸡场的免疫程序是免疫的关键。要确定重点防控哪些疫病、选用什么疫苗、用多大剂量、采用哪种接种方法、什么时期接种、接种多少次、每次接种的间隔时间等。接种前必须对疫苗的质量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做疫苗效价检测,接种后有无不良反应等要做好记录。抗体检测除新城疫外,还需进一步开展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减蛋综合症等疫病的检测工作。

3.细菌卫生检验。检验对象包括消毒后的种蛋、雏鸡、饮水器、孵化器、器材物品、场所等及饲料、垫料含菌数量,以及时掌握细菌的分布及污染程度,结合鸡群临床特征筛选敏感药物,制定相应措施。不具备条件的鸡场可采样送专业部门检验。

4.药物预防。根据本场发病情况,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对鸡群投药,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应变换给药种类。一些鸡场大肠杆菌病、鸡白痢、支原体等细菌性病尚有不同程度地发生,而至今未研制出适用疫苗,在鸡群不同的饲养阶段如育雏前期及各种应激因素(断喙、转群、疫苗接种)会激发这些病,此时投放适量敏感药物预防很重要。预防用药时,不要长时间低剂量使用单一药物,以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产蛋鸡和肉鸡还要避免鸡蛋、鸡肉中对人们有害的药物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