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甘薯 > 甘薯黑疤病的症状? 甘薯

甘薯黑疤病的症状?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生育期或贮藏期均可发生,主要侵害薯苗、薯块,不为害绿色部位。薯苗染病,茎基白色部位产生黑色近圆形稍凹陷斑,后茎腐烂,植株枯死,病部产生霉层。薯块染病初呈黑色小圆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轮廓明显略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状物,后生黑色刺毛状物,病薯具苦味,贮藏期可继续蔓延,造成烂窖。

危害薯苗茎基部和薯块,育苗期病苗生长不旺,叶色淡。病基部长出椭圆形或梭形病斑梢凹陷,病斑初期有灰色霉层,后逐步出现黑色刺毛状物和黑色粉状物。病斑逐渐扩大,使苗的基部变黑,呈黑脚状而死。严重时苗未出土即死于土中。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分生孢子可随时萌发生出芽管,在芽管顶端再串生小的内生次生孢子;但有时也可萌发后形成厚垣孢子,暗褐色椭圆形,壁厚,能抵抗甘薯黑斑病病原菌农业植病学不良环境 。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基部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凹陷的梭形小斑。发病严重时,幼茎、种薯和须根变黑腐烂
薯块上的病斑呈黑褐色,圆形、椭圆型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凹陷,病组织坚实。切开病薯可见病斑下面的薯肉变为青褐色或墨绿色,有苦、臭味。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霉层和黑色刺状物。
一、症状(symptom)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基部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凹陷的梭形小斑。发病严重时,幼茎、种薯和须根变黑腐烂
薯块上的病斑呈黑褐色,圆形、椭圆型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凹陷,病组织坚实。切开病薯可见病斑下面的薯肉变为青褐色或墨绿色,有苦、臭味。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霉层和黑色刺状物。
二、病原物(pathogen)
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zta Ell. & Halst.),属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
初期菌丝物色透明,老熟后呈深褐色或黑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病菌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或侧生的分生孢子梗内,成熟时从其内推出,分生孢子单胞、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物色,两端较平截。
厚壁孢子暗褐色,近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
子囊壳基部膨大呈球形,具长喙,形似长颈烧瓶,顶端裂成须状。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物色,单胞,钢盔状()。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品种抗性
2.伤口
3.贮藏窖的温、湿度
五、防治(control)
1.控制病薯、病苗的流通;
2.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
3.实行高剪苗和药剂处理;
4.适时收获,安全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