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有哪些? 水稻

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各地每年迁入的初发虫源比褐飞虱早,持续时间长,且峰次多。年发生世代因地而异,在25℃下完成一世代约26天。发生时间分别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害分蘖至圆秆拔节期的早、中稻。白背稻虱亦属长距离迁飞性害虫,热带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褐飞虱,一年发生4~11代不等。白背稻虱在稻株上的活动位置比褐飞虱和灰飞虱都高。成虫具趋光性,趋嫩性,生长嫩绿稻田,易诱成虫产卵为害;卵多产于水稻叶鞘肥厚部分组织中,也有产于叶片基部中脉内和茎秆中,有5―28粒,多为5~6粒。长翅雌虫可产卵300~400粒,短翅型比长翅型产卵量约多20%。若虫一般都生活在稻丛下部,位置比褐飞虱高。3龄以前食量小,为害性不大,4~5龄若虫食量大,为害重。白背稻虱的温度适宜范围较大,在30℃高温或15℃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大发生。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成、若虫均能取食,但以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增殖快,受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