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棉花苗期黄萎病发生的原因? 其他禾谷类

棉花苗期黄萎病发生的原因?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土壤带菌、种子带菌。氮肥过量、土壤板结。

黄萎病属于土传、维管束病害,化学防治难以奏效,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基本相同。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菌源数量、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耕作栽培措施、以及土壤中线虫的危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①菌源因素:菌源累积量与病菌致病力的强弱。

②棉花种植品种因素:枯萎病抗病性,中棉最强,陆地棉中度感病,海岛棉高度感病。黄萎病抗病性,海岛棉抗耐病性较强,陆地棉次之,中棉较感病。

③生育期:枯萎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发生,发病盛期主要在现蕾前后;而黄萎病通常苗期很少发病,多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病,开花结铃期为发病高峰期。

④气候因素:枯黄萎病的发病适温为25-28℃,低于25℃或高于30℃,病情发展缓慢,超过35℃即呈现出隐症。降雨量及湿度也是影响病害发展的重要因素,棉花花蕾期降雨较多,温度适宜,湿度较大,往往有利于发病,夏季暴雨之后,常会加重病情。

⑤耕作与栽培措施:连作病重。病田连作年限越长,土壤内病菌积累越多,发病越重。与非寄主作物如玉米、高梁、小麦、大麦等轮作发病轻,特别是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深耕可以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加速其分解,并使病菌窒息死亡,发病减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棉田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缺肥,尤其缺磷、钾肥或施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的棉田病重;而肥力充足的棉田,特别是氮、磷、钾合理配合的棉田发病较轻。以苜蓿作基肥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从而明显减轻病害发生。铺膜栽培由于具有保温提墒保湿的作用,有利黄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故与不铺膜棉田相比黄萎病发生早而重,其中宽膜植棉的病情又明显重于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