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果类蔬菜在栽培过程中怎样进行摘叶管理?
1、及时补苗,保证全苗。蕃茄定植后应经常到田间检查成活情况,发现死苗缺窝,及时补栽,确保成苗株数和群体产量。
2、灌水。蕃茄生长期长,产量高,其需水量很大,特别是蕃茄生长季节正值干旱季节,水分供给及时、足量显得更为重要。从蕃茄整个生长发育时期看,生长前期由于植株矮小,枝叶小而不多,需水量较少些,但到结果旺盛期,枝叶多且大,蒸腾量大,植株本身生长发育的需水量也增多。根据这样的规律,蕃茄的灌水在生长前期每隔10天左右一次,而进入开花结果后,则每隔5~7天灌水一次,灌水时间以早、晚灌为宜,灌水时切忌翻厢漫灌,以半沟水灌溉为宜。
3、追肥。蕃茄是陆续生长结果的蔬菜,除施足基肥外,还要有充分的追肥,在蕃茄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中,秧苗定植成活后7天左右追1次“提苗肥”,促进幼苗的营养生长,促使秧苗尽快生长,增加营养面积,为早熟丰产打下基础。第一台果开始膨大后,即蕃茄长到蚕豆大小时,应及时追施第2次肥即催果肥。第一台果即将成熟,第二台果已经长到相当大时,果实在膨大、成熟,茎叶又在不断地发生、生长,需肥量多,应追施第3次肥,全U第l~2台果实采收后,第3~4台果又正值迅速生长阶段,又需追人第4次、第5次肥。用人畜粪肥追施时,初期施用宜稀薄些,以防“烧根”,而后期应该浓稠些,以免植株脱肥发生早衰而影响总产。
4、植株调整。蕃茄的植株调整包括搭架、摘心、打权、整枝、摘除老叶等。蕃茄通过植株调整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提早成熟,从而增加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及栽培效益,同时清洁果实,减轻病虫害,也便于管理和采收。搭架整枝也有费工多,但是这些措施如果使用不当,则易造成果实日灼和裂果,所以必须讲究这项技术。
蕃茄有“无限生长型和有限生长型”两大类型。由于栽培目的、施肥状况及当地病虫害情况不尽相同,其整枝方式也就各不一样,在生产上使用的整枝方法有单干整枝、双干整枝、三四干整枝、单干留叶整枝、一干半整枝、双干疏果整枝等方法。
茄果类蔬菜摘叶整枝打杈能增加植株间透光率,减少营养消耗,如茄子、西红柿等适当摘叶是菜农普遍采取的措施,但操作不得当反而会使病害多发,如西红柿茎秆上发生细菌性髓部坏死、茄子等蔬菜茎秆上出现灰霉病等,那么如何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摘叶整枝打杈的功效呢?
首先,摘叶打杈时要留一手。不要直接将叶柄或瓜须完全疏除,而是留下一段残茬,一般留3厘米左右即可,这样造成的伤口小,有利于愈合,而且可避免伤口被病害侵染时直接危害主茎,同时打杈时不要用指甲掐断,正确的做法是用手将枝杈掰断,不直接接触伤口,避免传播病害。
其次,选择好摘叶打杈时间。最好选择晴天高温时刻进行打杈。早晨打杈产生伤流过大,造成养分的流失。中午温度高,打杈后伤口愈合快,且伤流少。如果下午4点钟以后打杈,夜间结露湿度增大,容易使伤口受到病菌侵染。
最后,及时预防多发病害。在摘叶打杈后不可避免会造成伤口,菜农应针对多发病害做好预防工作,应在摘叶后避免伤口感染蔓枯病或细菌性病害,可用50%多菌灵600倍+33%喹啉酮800倍液喷雾预防;种植西红柿的菜农则以预防细菌性髓部坏死为主,可用3%中生菌素1000倍+可杀得叁仟1000倍喷雾或涂杆;种植茄子的菜农则主要以预防灰霉病、菌核病为主,可用菌核净涂杆,也可用腐霉利、啶菌恶唑、啶酰菌胺等喷雾预防。黄瓜须摘除时留一段伤口处感染细菌性髓部坏死。
上一篇: 大猪如何度过高温天气
下一篇: 葡萄日烧病后怎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