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度要合适
雏鸡对温度比较敏感,出壳后1-3周内保持35-32℃,随日龄增加,以后每周降低2-3℃。
二、饮水要及时
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一定要及时饮水,否则会造成脱水。采取自由饮水法,第1次饮水给予5%的糖水。
三、湿度要适当
出壳后10日龄内保持较高的湿度利于雏鸡羽毛生长及防止脱水,10日龄后湿度要较低一些,以免诱发球虫病,一般10日龄内65%,10日后55%。
四、密度要适宜
育雏密度过大,鸡舍内会产生较多有害气体,并会产生啄癖现象;育雏密度过小,育雏面积和设备利用不充分,造成浪费。一般平养时密度为每平方米20只,笼养时每平方米40-50只。
五、用药要细心
用药量过大或药物在饲料中拌和不匀会产生药物中毒,所以预防和治疗雏鸡疾病时,一定要按剂量饲喂,片剂类药要碾成细粉均匀掺和在饲料和饮水中饲喂。
六、光照要合理
光照可促进雏鸡的采食、饮水和活动,出壳后3日内应给予24小时的全天照明,以后每昼夜光照8小时。
七、防止聚堆挤压而死
聚堆挤压而死,在雏鸡阶段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密度过大,而室温突然降低;搬运时倾斜堆压,称重或接种疫苗时聚堆而没有及时疏散;断水、断料时间太长,特别是断水后再喂时发生的拥挤;突然停电或窜入鼠害等因素引起惊吓、骚动而聚堆。所以,要按鸡舍的面积定饲养量,而且要备足食槽和饮水器。在雏鸡阶段要进行23小时的光照、1小时黑暗的训练,使其能适应黑暗环境。
八、严格消毒,预防脐部感染
孵化室、育雏室、种蛋及各种用具消毒不严,使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通过闭合不好的脐孔侵入卵黄囊感染发炎引起脐炎,因此应用福尔马林熏蒸的办法对孵化室、育雏室、种蛋及各种用具进行消毒。另外,对大肚脐鸡要单独隔开,用高于正常鸡体温2-3℃的室温精心护理,且在饲料中添加治疗量的抗菌药物,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降低此病的死亡率。
九、供给全价平衡饲料,预防营养性疾病
饲料品种单一,某些营养成分缺乏或不足,容易引起各种营养缺乏症。如玉米中含钙少,磷也不足,长期饲用这种饲料幼雏会发生骨骼畸形、体质减弱;维生素D缺乏,则容易引起发育不良,喙和骨软弱且易弯曲,脚腿软弱无力或变形;硒和维生素E缺乏时,患白肌病。我国许多地方土壤缺硒,这些地区生产的饲料中也缺硒,因此必须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硒的化合物。营养缺乏疾病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会引起大批雏鸡死亡。所以,凡有条件的地区和饲养场,按饲养标准供给优质全价平衡日粮,如条件限制,则应多种饲料混合饲喂,使营养得到互补。
十、看护要精心
对雏鸡要特别注意精心看护,以防被饿死、涡死、淹死、踏死、狗猫鼠咬死及中毒而死,还要注意观察雏鸡的精神状态及粪便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
上一篇: 无花果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下一篇: 罐头食品按其酸性大小分为哪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