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在种子上或附着在病残体上以及采种株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播种带病种子,有时不出苗,有的出苗后即染病,导致幼苗死亡。病苗通过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经寄主伤口、孔口侵染,并侵染至维管束,引致系统侵染。种株染病后,可沿维管束侵害到子种,致种内带菌。在种子内可存活28个月,成为远距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要求25-30℃,湿度大。因此,闷热、多雨易发生、流行。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虫多、伤口多、播种早、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缺肥早衰的地块,病害发生较早较重。
幼苗出土前受害不出苗,出土染病子叶呈水浸状,根髓部变黑,幼苗枯死。成株期发病,引起叶斑或黑脉,叶斑多从叶缘向内发展,形成“V”字形的黄褐色枯斑,病斑周围淡黄色。有时沿叶脉扩展,形成大块黄褐色斑或网状黑脉。叶帮染病,中肋呈淡褐色,病部干腐,叶片向一边歪扭,半边叶片或植株发黄,部分外叶干枯、脱落,严重时植株倒瘫。茎基腐烂,植株萎蔫,纵切可见髓中空。
上一篇: 夏玉米机械化植保作业应注意哪些问题?
下一篇: 花生的施肥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