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腥黑穗症状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

小麦腥黑穗症状特点及防治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麦类黑穗病以穗部受害形成黑粉为主要特征。整个穗除穗轴外,均为黑粉粘结较紧,不易散落。穗部仅籽粒变为黑粉的有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粉病在叶、叶鞘、茎秆、穗部形成长条形,间断的银灰色条斑,其中包埋黑粉。~

防治麦类黑穗病,要根据病菌的侵染来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种子处理

种胚内病菌的处理方法:

① 石灰水浸种。石灰0.5公斤、清水50公斤,浸泡麦种30-35公斤,使水面高出种子6-9厘米。浸咱时间依水温而变,水温20℃时,3-4天,超过25℃时,2-3天,超过30℃时,1.5-2天,超过35℃时,1天。浸种期间避免搅动,浸后摊开晾干。

② 冷浸日晒。夏季,将麦种在冷水中浸5个小时(早晨6时至11时),然后捞出摊于场地上,晒至下午5时即可。晒种一般不用水泥场,因地面温度超过55℃就会影响麦种的发芽率。

③恒温浸种。将麦种在44-46℃温水中浸3小时,然后冷却晾干。

④ 药剂处理。用0.2%的萎锈灵在30℃下浸种6小时;或用75%的萎锈灵按种子 重量的0.3%拌种。种子表面、种皮内及土粪中的病菌的处理方法:①单纯种子传带病菌区,可用50%六氯代苯, 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或用75%五氯硝基苯,按种量0.2%拌种;或用0.2-0.3%萎锈灵、0.1-0.2%苯来特拌种。②土粪传播的地区,除种子处理外,尚需进行土壤处理,如用六氯代苯0.5公斤,加干细土2.5-7.5公斤,拌匀后与种子混播,可防止土中病菌的侵染。③用5%皂矾(硫酸亚铁)水浸种6小时,然后捞出晒干,可防治大麦坚黑穗病。

~

① 小麦腥黑穗病以冬孢子附着于种子上或以菌瘿夹杂于种子中成为发病的主要侵染源。其侵染的过程是:小麦种子发芽时冬孢子也萌发,经担孢子“H”形结合,抽出侵染丝,由幼苗的芽鞘侵入,并蔓延至生长点,随寄主的生长而扩展。小麦孕穗期后,病菌进入幼穗的子房,繁殖出大量的菌丝,使籽粒的内容物成为国黑粉。影响腥黑穗病发生的轻重的因素,首先是菌量的大小,如种子上冬孢子量大,发病重;其次是小麦播种后的土壤分环境,冬麦迟播,幼苗出土缓慢有利于发病,因为病菌在土温9-12℃时,侵染率最高。

②小麦秆黑粉病的侵染来源是散落于土中或附着于种子上的冬孢子。在麦种发芽时,冬孢子也萌发,由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当寄 主牙鞘 长1-2厘米,温度20℃左右时,最适宜病菌侵入;芽鞘达4厘米,病菌即难以侵染。由于秆黑粉菌侵染寄主后,仅能在薄壁细胞间蔓延,所以在叶、叶鞘,茎秆上能形成与叶脉平行的条斑。

③大麦坚黑穗病主要以冬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于颖壳、种皮内传病。大麦播种后,病菌由芽鞘侵入生长点。 花器侵染类型 大、小麦扬花器间,散黑穗病的冬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柱头、花柱、子房壁上后、萌发长出先菌丝,直接穿透细嫩的子房壁侵入子房。侵入最适期是小麦扬花前后1-2天。扬花后5天,侵染速度和强度迅速降低。侵入后的病菌,在子房内蔓延,最后潜伏于胚部越夏、越冬。潜伏于胚内的休眠菌丝能成活5年。带菌麦种播种后,随着种子 的萌动,病菌恢复活动进入生长点。大、小麦孕穗时,病菌在小穗内迅速扩展,形成大量冬孢子,除穗轴外均变成黑粉。冬孢子经风传播,可再侵染健穗。大、小麦扬花期湿度高,病菌侵染机会多,下一年病株也较多。
5
防治方法
防治麦类黑穗病,要根据病菌的侵染来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种子处理

种胚内病菌的处理方法:

① 石灰水浸种。石灰0.5公斤、清水50公斤,浸泡麦种30-35公斤,使水面高出种子6-9厘米。浸咱时间依水温而变,水温20℃时,3-4天,超过25℃时,2-3天,超过30℃时,1.5-2天,超过35℃时,1天。浸种期间避免搅动,浸后摊开晾干。

② 冷浸日晒。夏季,将麦种在冷水中浸5个小时(早晨6时至11时),然后捞出摊于场地上,晒至下午5时即可。晒种一般不用水泥场,因地面温度超过55℃就会影响麦种的发芽率。

③恒温浸种。将麦种在44-46℃温水中浸3小时,然后冷却晾干。

④ 药剂处理。用0.2%的萎锈灵在30℃下浸种6小时;或用75%的萎锈灵按种子 重量的0.3%拌种。种子表面、种皮内及土粪中的病菌的处理方法:①单纯种子传带病菌区,可用50%六氯代苯, 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或用75%五氯硝基苯,按种量0.2%拌种;或用0.2-0.3%萎锈灵、0.1-0.2%苯来特拌种。②土粪传播的地区,除种子处理外,尚需进行土壤处理,如用六氯代苯0.5公斤,加干细土2.5-7.5公斤,拌匀后与种子混播,可防止土中病菌的侵染。③用5%皂矾(硫酸亚铁)水浸种6小时,然后捞出晒干,可防治大麦坚黑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