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塘形状和周围环境。池塘形状应整齐有规则,最好以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为好。其优点是池埂遮阳小,水面接受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且我国夏季多东南风,水面容易起波浪,使池水能自然增氧,有利于有机泥鳅生长。长方形池塘地面利用率高,施工方便,相邻池塘可共用的池堤缝大,其清污、起捕等操作也较为方便。长方形池塘的长宽比以5:3为宜,这种长方形鱼池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管理操作方便,注水时较易形成全池的池水流转。但需结合当地地形、常年风向和水体交换充分程度等合理利用。池塘周围不宜种植高大树木和高秆作物,以免阻挡阳光照射和风力吹动,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气流对水面的作用,从而影响池塘溶氧量的提高。
(2)面积和水深。就有机泥鳅养殖来说,池塘面积不论大小都可以。但主养有机泥鳅池面积不宜过大,这有利于有机泥鳅摄食,减少其体能消耗,提高有机泥鳅生长速度,缺点是水体环境不容易稳定;但面积过大,所投饲料利用率易受影响,同时产生吃食不均等现象,且池大受风面大,容易形成大浪对池埂造成影响,对其他管理也不方便。根据目前的管理水平,面积一般以1. 5-6. 0亩较为适宜,鱼种培育池面积可相对小些,以1. 0-3. 0亩为宜(几百平方米也可)。养殖池深度100-120厘米,底层要有淤泥20-30厘米,水深保持在30-60厘米,具体视饲料品种确定,以浮性配合颗粒饲料为主时,宜选浅塘,因为有机泥鳅是在水面摄食,摄食行为快速、准确,塘浅一点利于有机泥鳅抢食和减少体能消耗;以商品饲料投喂时,池塘可深一些,但池塘也不是愈深愈好。
(3)池塘布局。有机泥鳅养殖的池塘改造应根据选址环境或原有池面积大小、形状以及历史情况等进行设计,可改造为单个或多个池,多个池又可分种苗培育池、商品养成池,或根据生产需要进行合理布局。
池塘布局应因地制宜,有利于灌排水、生产、运输,以并联方式为宜。并联指每个池塘直接从引水渠中取水或排出,注水一次性使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容易控制池塘水质;同时,池塘间彼此独立,对防止病害的交叉感染和药物的施用较为有利;因起捕鱼等原因断水也不影响其他池塘,生产中凡条件许可时均应采用并联布局。
(4)低洼地改造。有机泥鳅养殖的池塘应根据洼地地形条件和进排水流向开挖,因地制宜,以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为前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形状。如洼地或池塘达不到上述要求,就应加以改造。改造池塘时应按上述标准进行:大改小;不规则改规则;并将池底周围淤泥挖至堤埂边,贴在池埂上,待稍干后拍打夯实,这样既能改善池塘条件,增大蓄水量,又能为种植提 供优质肥料。
(5)进排水设施。整个设施分进水控制闸、排水控制闸、导流通道及启闭装置等部分。其结构、位置的确定,应保证池水的交换允分以及生产的安全性。一般池塘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相平处,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进、排水口要用密眼网包裹以防止有机泥鳅逃跑。
(6)防逃设施。有机泥鳅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只要条件适宜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一般主养有机泥鳅的土池四周池坡边设置防逃设施。防逃材料必须高出水面40厘米,其材料可以选择网片、水泥板、硬塑料板、土工布等,也可用纱窗布沿池塘的四周围栏,防逃材料下埋至硬土中25-35厘米。
上一篇: 露地秋茬结球生菜的关键栽培技术有哪些?
下一篇: 甘蓝枯萎病防治措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