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麦丰产栽培的对策措施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旱地小麦丰产栽培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深耕蓄水 采用一年两作和两年三作相互轮换的耕作制度,为深耕创造条件。原来耕作深度对小麦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深耕宜于深层蓄墒,利于长远丰收;浅耕宜于耕层保墒,利于当季丰收。实行两种耕作制度即每3~4年轮换一次,把旱地小麦深耕的时间安排在两年三作的冬闲进行,形成蓄墒增产的良性循环。冬闲采取大犁深耕,耕深30~40cm或者更深,土壤蓄储自然降水的能力显著提高,能起到构筑“土壤水库”的作用,还可以扩大根系生长范围,增强吸收肥水的能力,小麦增产,效果可持续三年以上。结合深耕还应进行平整土地、整修地堰,控制土壤、养分、水分的流失。
培肥土壤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培肥土壤首先是设法提高有机质含量。迅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除大量施用有机肥外,还应大力推广秸秆快速堆腐还田技术。试验证明每亩每年还田250kg秸秆可维持土壤有机质不降低,还田500kg以上秸秆可逐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旱地小麦丰产栽培还应注重利用化学肥料平衡和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研究认为亩产500kg的旱地小麦,耕层土壤除有机质达到1.3%左右外,全氮(N)要达到0.1%,碱解氮(N)达到50mg/kg,速效磷(P)不少于20mg/kg,速效钾(K)80~100mg/kg。因此,随着土壤逐年培肥旱地小麦也要积极引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把三大营养元素和重要微量元素控制在最适范围内。
科学种管应把握以下两个环节:①播种时间、方式,施肥:山东一般认为旱地小麦以冬前0℃以上积温达到550~670℃时可以形成冬前壮苗,并以此来设定播种期(泰安地区大体是9月底,10月初),但在具体操作中应坚持“抢墒不等时”的原则,不做欠墒播种、播后等雨的事,特旱年份应采取开沟、施肥、溜水、播种、盖土“五合一”的一条龙作业法,既能按期播种又能培育壮苗。旱地小麦一般实施沟播,沟距40~50cm,沟深10cm,在沟底按15cm行距播两行小麦。旱地小麦施肥采取基肥依次深施、施足的办法,有利于发挥肥效,促进增产。
②播种量、品种:在山东一般旱地小麦应掌握每亩15万基本苗为宜,早播宜减晚播宜加,以利于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旱地小麦要选用专用品种,一般为分抗旱耐肥、抗旱耐瘠两个类型,前者有鲁麦21号、鲁麦13号、鲁麦17号、莱农8834等,后者有晋麦33号、科红1号等。在管理上还要抓好适期镇压划锄,弥合土壤空隙,破除板结,减少水分散失。
积雨灌溉 北方地区自然降水多集中在6、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总量70%,此间因雨水过分集中地表径流损失很大,若能筑窖积雨用于浇好关键水,必将对提高产量发挥重要作用。山东省肥城市的部分丘陵村镇近两年挖筑积雨窖达5000余个,水泥砌制,每个水窖雨季积水50~60立方米,足可以为一亩旱地小麦灌水一次,若改用喷灌带能浇两水之多,且能改善田间小气候,起到抑制干热风危害的作用,增产效果在20%以上。
覆膜栽培 此种措施在鲁东地区推广面积较大。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保水增温促苗效果显著,试验资料表明亩增小麦100.8kg,增产22.8%;二是两熟周年覆盖栽培,也叫春膜秋覆,即汛期结束后就起垄覆膜,保储土壤中积蓄的水分,秋种时在垄沟内种两行小麦,翌年春天在覆膜的垄面上打孔播种两行花生,这种办法能减少降水蒸发30%~50%。据山东潍坊市农技站大面积示范,小麦平均增产30%,春套经济作物增产15%~20%,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上一篇: 如何防治西芹黑心病?
下一篇: 生长素类调节剂主要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