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淡水鱼 > 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技术要点? 淡水鱼

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技术要点?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亲鱼、鱼苗鱼种检疫。鱼种场应定期对亲鱼进行检疫,杜绝亲鱼带毒繁殖。养殖户在购买鲫鱼鱼种时,应对购买的鲫鱼鱼种进行检疫或询问苗种产地发病历史等,避免购买携带病毒的鲫鱼苗种。

2.水质调控与科学投喂技术。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以及底质改良剂,可有效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保持池塘一定的水深,增加水体的自循环和外循环。在鲫鱼整个养殖过程中,特别是疾病高发季节,遵循科学投喂的原则,切忌过度投喂,避免高温条件下长时间投喂,确保鱼体内代谢健康。

3.免疫刺激代谢改良保健技术。在鲫鱼饲料中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制剂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可明显提高鱼体细胞免疫活性,改善鱼体内代谢环境,提高鱼体健康水平和抗应激能力。

4.疫苗免疫预防技术。免疫是预防鱼类病毒病最有效方法。目前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团队已研制出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室内免疫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可诱导免疫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免疫保护效果显著。2016年可在条件适合的重点养殖场(点)开展免疫试验。

5.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防治技术。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包括黄芪、大青叶、板兰根等多种中药材,可将其超微粉碎后拌饵料,在发病季节前进行预防,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进行治疗。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的使用剂量一般为每公斤鱼体重0.5-1.0克,连续投喂4~6天即可。天然植物抗病毒制剂在防治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实践中已被证明效果明显。

6.外用药物防治技术。碘制剂是杀灭病毒较为有效的药物,国外水产养殖过程中多用于鱼卵消毒与水体消毒中来防治病毒性疾病。碘制剂包括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等,其使用浓度为每立方水体0.3毫升-0.5毫升。在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暴发期间,可以连续泼洒2-3次,隔天1次。

7.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并发疾病的防治。内服抗菌药物包括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磺胺类药物等,外用药物包括二氧化氯、戊二醛等。由于在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养殖生产实践中常出现在使用抗生素或杀寄生虫药物后鲫鱼死亡量急剧上升的情况,因此建议在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时,谨慎使用抗生素或杀虫药物。

8.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对所有因患鲫造血器官坏死病而死亡的鲫鱼应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对所有涉及疫病池塘水体、患病鱼体的操作工具应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碘制剂消毒处理。切忌将患病池塘水体排入进水沟渠。

9.“休克”疗法。在防治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暴发时,采取“不换水、不投喂、不用药”等“三不”原则,患病鲫鱼死亡率经过4-6天后可显著下降,进入一个平缓发生期。这一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其总体上是避免给患病鲫鱼造成进一步的应激压力,从而让患病鲫鱼自身建立抗病毒状态,达到缓解疾病进程的目的。在患病期间采取不换水、不泼洒外用药物、不内服抗生素、减少饲料投喂量至正常量的50%-70%,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病情可以得到较为迅速的缓解,死亡量下降明显或维持在不增长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