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是指在不影响小麦正常整地播种的前提下,做到适时晚收,促进玉米灌浆和后熟,降低水分,提高品质,增加产量。一般以苞叶发黄后7-10天,在籽粒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色胚层时收获为宜。据县农技站调查,夏玉米从腊熟到完熟期,每晚收一天,每亩可增产5公斤以上,而若在果穗苞叶刚变白时收获,千粒重仅为完熟期的90%左右,将造成10%左右减产。玉米收获过早会导致生育期不足而减产。玉米绝大部分的籽粒产量是在灌浆期间形成的。从开花到成熟的时间虽短,但对产量形成却十分重要。此期叶片光合产物大部分输送到籽粒中去形成产量,灌浆期不但干物质生产的数量大,而且主要用于籽粒建成,直接关系到经济系数的高低。玉米80%~90%的籽粒产量来自于灌浆期的光合产物,因此,灌浆期越长,灌浆强度越大,玉米产量就越高。玉米只有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粒重最大,产量最高。收获偏早,成熟度差,粒重低,产量下降。 为使玉米收获期适时延长,还应做好以下三项技术管理措施:一是后期浅中耕。可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地温、除草保墒、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分解,起到保护根系、促进吸收、防止早衰、提高粒重的效果。二是及时防治病虫害。要重点做好玉米褐斑病、大小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的防治,可选用粉锈宁、多菌灵、代森锰锌、敌百虫等药剂喷雾防治。三是叶面喷肥。对灌浆期表现缺肥的地块,可采用叶面追肥的方法快速补给,用0.3%-0.4%的尿素溶液或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灌浆结实。 为大力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我县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手段及印发技术宣传资料等方法,改变农民早收的习惯,适时晚收,从而使全县50万亩玉米获得真正的高产。据县农技站测产调查显示,今年我县玉米单产为640.3公斤,可比不应用此技术增产10%左右。
玉米后期(抽雄期~收获期)管理要点
1.酌情追施攻粒肥。可在雌穗开花期前后追施攻粒肥,结合浇水,亩施尿素5千克或碳铵10千克~15千克,采用沟施或穴施提高肥料利用率。对灌浆期出现缺肥症状田块应采用叶面追肥快速补给,喷施1%~2%的尿素溶液或0.1%~0.2%磷酸二氢钾溶液,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灌浆强度。
2.及时浇水排涝。玉米花粒期应灌好两次关键水:第一次在开花至籽粒形成期,是促粒数的关键水;第二次在乳熟期,是增加粒重的关键水。花粒期灌水要做到因墒而异,灵活运用,沙壤土、轻壤土应增加灌水次数;黏土、壤土可适时适量灌水;群体大的应增加灌水次数及灌水量。花粒期遇雨水过多应注意及时排涝。
3.田间通风透光。玉米生长后期,要及时打老掉老叶,并及时拔除田内不结果穗的空秆植株、低矮株和病株,减少养分和水分消耗。
4.防治病虫害。病虫危害直接影响玉米产量,要重点防控玉米螟、棉铃虫、穗蚜、黏虫以及叶斑、青枯、瘤黑粉等病虫害。可用物理和生物手段结合农药进行防治。亩用40%毒死蜱乳油、50%辛硫磷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0%马·氰乳油等1000倍液或进行喷雾。叶斑类病害应于发病初期,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等1000倍~1500倍液,或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5.推行适时晚收。玉米适时晚收是一项不增加投资就能增产的成熟技术。据试验,每晚收1天,千粒重会增加3克~4克,如按晚收10天计算,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亩增产可达100斤。
上一篇: 秋末核桃如何管理?
下一篇: 村级动物防疫员应该如何管理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