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果园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当年的果品产量和品质,确保果农丰产增收,也能增强树势,促进花芽分化,为提高翌年果树成花率、坐果率和丰产、稳产、优质奠定坚实基础。
1 秋季修剪
即8-11月份的修剪。主要是调节果树树体各生长势,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品质量;提高果树的光合能力,增加树体有机养分储备,促进花芽分化,提高花芽数量和质量;增强树体,提升果树抗寒越冬能力。
1.1 幼树修剪
主要以拉枝和摘心为主。
1.2 挂果树修剪
主要以疏枝、摘心、拉枝为主。
2 病虫防治
秋季抓好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主要应集中防治叶螨、蚜虫、金纹细蛾、舟形毛虫、红蜘蛛、卷叶蛾、腐烂病、炭疽病、轮纹病和早期落叶病。
2.1 秋翻土壤
根据金纹细蛾、舟形毛虫、红蜘蛛、卷叶蛾等害虫集中于树干周围土壤中越冬的习性,及时深翻树盘,将地面的病叶、残果、杂草及在其中越冬的害虫翻入土壤深处,以消灭杂草及土壤中大量的病虫源,减轻来年果园中的病虫危害。
2.2 清洁果园
对落地的病虫果和枯枝病叶以及树上的小僵果,要收集起来集中销毁和深埋,减少翌年的初次侵染源。
2.3 药剂防治
对叶螨可用1.8%的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5%的尼索朗2000倍液,或20%的螨死净3000倍液防治;对蚜虫、金纹细蛾、舟形毛虫、卷叶蛾等食叶害虫可选用灭幼脲3号1500倍液或20%哒螨·单甲脒悬浮剂1500~1800倍液、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乐斯本1500倍液等杀虫剂树冠喷雾防治;对炭疽病、轮纹病、早期落叶病等病害可选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50%进口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以上农药应轮换、交替使用,充分提高药效,避免产生抗药性。
3 肥水管理
3.1 树下追肥
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对果园追施1次果实膨大肥,以速效性磷钾肥为主,一般亩施用量为50~70千克,施肥方法采用多点穴状施肥法,施肥后及时浇水。
3.2 树上喷肥
从9月上旬开始,对红富士等晚熟品种每隔10~15天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或0.75%的硝酸钙、0.3%的硫酸锌、0.25%的硼砂、0.3%的钼酸铵等。采收后叶面喷施0.5%的尿素或1.0%的碳酸氢铵,促进花芽肥大。果实采收后喷200倍的尿素液或200倍的磷酸二氢钾液,连喷2~3次,每隔5~7天喷1次。
3.3 秋施基肥
一般在采果后进行,施肥量占全年施肥量的60%以上,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施用量为每生产1千克果实施入2千克优质腐熟有机肥(鸡粪、牲口粪、圈肥等),盛果期大树每亩施肥量不少于5000千克,混加尿素30千克、磷酸二铵及硫酸钾20千克,施后及时灌水,以利根系吸收营养,提高肥料利用率。
4 果实管理
4.1 果实除袋
套袋的果实,一般在采果前10~20天除袋。先摘除外层纸袋,保留内层红色纸袋,3~7天再去内袋,选择阴天或多云天气除袋,晴天除袋应在上午9-12时,下午3-5时再除袋,严防高温时段除袋,防止日灼发生。
4.2 铺反光膜
在红色品种开始着色期(采前20~30天,套袋果除袋后),在树盘或行间带状平铺银色反光膜,利用反射光,促使果面全面均匀着色。
4.3 摘叶转果
中熟品种于采收前10~15天,晚熟品种于果实采收前20~30天(套袋果在除内袋前),先将覆盖在果面上的“贴果叶”和距果实5厘米范围的“遮光叶”摘除,8~10天后(套袋果内袋去除4~6天)再将距果实6~15厘米范围影响着色的“遮光叶”摘除。选阴天或晴天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采用改变枝条位置和果实方向的办法,将果实阴面转至阳面,使果实全面受光着色,一般转果可使果实着色指数平均提高20%左右。
4.4 适时晚采
在采收适期内,采收越晚,着色越好,品质越佳,越有利于果实增糖增色。
5 灾害防御
秋季降水偏多,气温偏高且不稳,强对流天气多,冰雹极易发生。因此,广大果农要在降雹前采取搭设防雹网等有效措施进行防御。降雹后,迅速采取“一喷药、二清园、三喷肥”等有效措施开展生产自救,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上一篇: 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病菌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下一篇: 植物病害可分为哪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