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植优良的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和种植抗病、抗虫性和适应性强的品种。
2、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提倡使用堆肥和深耕、中耕技术,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3、合理施肥用水 要增施有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尤其是防止田间缺少磷肥与硼肥;在水分供应上,要防止旱害和涝害,玉米拔节后生殖器官发育旺盛,水分供应要适时、适量,以促进雌雄穗的发育。
4、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要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密度,以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满足中上部叶片对光的要求,促进雌雄穗的发育。二是要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尤其是拔节后培土,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三是采用大小垄种植技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四是当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而影响正常授粉时,要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技术。
5、防治病虫害
防治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及各种叶斑病。兼防玉米蚜。
玉米果穗顶部未结籽或籽粒秕,称之为秃尖,是玉米栽培中常见的现象,也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1、抓住土壤墒情抢先播种:影响玉米生育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光照,玉米是一种喜温、喜光照、喜肥水的作物。玉米种子在温度为10 -12℃ 以上时,才能迅速发芽。所以当气温稳定通过 10℃ 时应及时早播,促进早熟。
2、增施基肥:由于玉米根系发达,需肥水较多,仅靠土壤的营养是远远满足不了玉米整个生育期对肥的需求。因此施足基肥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条件,玉米基肥应以迟效性的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N、P、K、Zn合理搭配。在玉米发育过程中,基肥的缓慢分解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玉米养分。
3、合理密植: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适当种植,不能过密或过稀。过密时,光合作用低下,有机物质少,影响正常授粉,使缺粒秃尖增加。过稀导致收获株数达不到,从而影响产量。一般在确保亩保苗株数的基础上,去掉弱势苗,留壮苗,力争收获株数达3500-3800株/亩。
4、由于人为播种造成出苗不整齐或产生的弱苗,而亩保苗数又达不到的地块,对弱苗要偏管。争取达到发育整齐,抽丝一致。
5、人工授粉:对于一些发育晚的果穗或发育不良授粉不好时,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降低缺粒秃尖的发生率。
6、适用良种:有的品种本身缺粒秃尖较重,应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比当地有效积温早 100℃ 左右品种为主栽品种。
上一篇: 适宜黄金梨嫁接育苗的砧木有哪些?
下一篇: 何进行番茄水插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