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仔猪哺乳期非疫病死亡原因分析
1.挤压或踩死
在一些生产条件落后、没有产床的猪场.新生仔猪由于不能及时避开而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Weary等人发现圈养条件下的母猪躺卧姿势的改变常会导致在母猪腿下、肚下躺卧的仔猪被压死,且绝大多数的压死现象发生在出生后1~2天。
2.冻死
新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差,耐寒能力弱,第一周的最适温度是29~35℃,当猪舍内的温度较低时,仔猪体温容易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而下降,当温度过低或暴露在低温时间较长时仔猪就可能被冻僵甚至冻死。
3.饿死
当哺乳仔猪过于瘦弱时吸乳无力或者由于疾病等原因造成母猪无乳或乳汁过少,就可能导致仔猪饿死。
4.咬死
一些没有经验的初产母猪哺乳时容易由于乳头疼痛而拒绝给仔猪哺乳,有时甚至咬伤、咬死仔猪。另外,仔猪在营养不良、光线过强、拥挤、打逗等情况下也会出现诸如咬尾、咬耳的恶癖,容易造成仔猪感染病菌甚至死亡。
5.操作失误致死
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包括接产、阉割、给仔猪剪犬齿、断尾、断脐等操作过程当中,操作不当人为造成的仔猪死亡或者引起败血症造成的仔猪死亡。
6.受母猪攻击致死
一些母猪在缺乏某些营养物质或者产后口渴烦躁的情况下有咬吃仔猪的现象;仔猪寄养时,如果保姆母猪辨认出不是自己亲生的仔猪时可能会攻击甚至咬死寄养仔猪。
二、如何减少仔猪哺乳期非疫病死亡
1.为了防止哺乳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踩死,在仔猪出生后一周内尽量采用仔猪保温箱或设置护仔栏将母仔隔开,每隔2~3小时让母猪哺乳一次;饲养员要经常观察仔猪的吸奶情况和母猪的活动情况,防止仔猪被压死、冻死、饿死。一旦发现母猪压住仔猪以及等异常情况,应马上采取进圈将仔猪救出等措施。
2 .防冻
初生仔猪保温区的温度最好保持在30℃以上,把新生仔猪身上擦干,直到皮肤发红,可以使用电热板或红外线保温灯加热,以提供温暖且通风良好的仔猪保温环境。
3.防饿
因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对仔猪有特殊生理作用,接产后就应立即帮助仔猪吃上初乳,这样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身体较弱的仔猪须进行胃管饲喂。另外,仔猪有固定乳头吃乳的习性,为防止强壮仔猪强占乳多的乳头或多占乳头,应使哺乳仔猪尽快固定乳头吃乳。
4.防止仔猪互咬
加强仔猪营养,注意补铁和精心补饲,仔猪出生后3~4天要补150~200毫克铁剂以预防仔猪缺铁性贫血,仔猪出生后7日龄左右开始补饲,以提前训练仔猪认料,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发育。要求补充适口性好,营养全面且容易消化的饲料,补料时不能一次添加过多,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
5.杜绝操作失误
严格按规程进行接产、阉割、剪牙、称重、打耳号、断尾等操作,注意消毒,尽量杜绝因操作失误造成的仔猪死亡。
6.防止母猪咬仔等攻击行为
首先要加强分娩时的护理,对于有咬仔不良行为的母猪,须带上防护口罩,同时保证母猪妊娠后期营养充足,实行人工强制哺乳,直至正常为止,上述措施后仍有咬仔恶癖的母猪应淘汰。其次,在出现母猪产仔数与其有效乳头数不相匹配或者母猪产后突然死亡的情况时,应实行寄养或并窝。猪的嗅觉特别灵敏,为了寄养仔猪不被母猪认出,可采用涂抹养母的奶或尿在被寄养仔猪身上的方法,有利于寄养或并窝成功。
上一篇: 谷子栽培需要注意哪些要领?
下一篇: 小反刍兽疫有哪些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