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逐渐变凉,每天的温度和昼夜温度变化很大。所以,为保证给鸡群舒适的生存环境,使鸡群的生产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在管理上应以稳定环境为重点。
1合理通风,稳定环境
1.1通风的目的
蛋鸡比较适宜的温度为13-25℃,相对湿度为50%-70%,过高和过低都会降低鸡的产蛋率。在早秋季节天气依然比较闷热,再加上雨水比较多,鸡舍内比较潮湿,易发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为此必须加强通风换气。白天打开门窗,加大通风量,晚上适当通风,以降低温度和湿度,利于鸡体散热和降低鸡舍内有害气体含量。
1.2通风调整的关键点
在秋季,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风机开启的数量逐渐减少,为降低鸡舍前后的温差,适时调整进风口的面积,打开所有小窗,使风速缓和,以降低风冷效应。小窗打开的角度,以不直接吹鸡为宜。
1.3适时观察鸡群
每天要认真观察鸡群,如果有冷风直接吹入,可以看到局部的鸡群拉稀症状,及时调整后,这种条件性疾病就会改善。早晨舍内空气比较污浊时,进行强制通风,以8-10分钟为宜,通风时不留死角。
2调控温度,减少应激
2.1关注温度,适时调整
产蛋鸡舍内温度以保持在18℃-23℃为宜,秋季白天外界最高温度可达到30℃,夜间最低温度可达到16-18℃,所以要控制好舍内的温差。
减少温差,最好的方法是安装温控仪,这样可以保证鸡舍温度的稳定。随着天气逐渐变凉,及时调整设置的温度,在保证最低通风量的基础上,确定夜晚最低温度,然后逐步提高每个风机开启的温度设定,使夜里温度不致太低;白天气温高时能自动增加风机开启数量,减少昼夜温差。
2.2昼夜温差大,注意温度变化
秋季湿度小,感觉舒适凉爽,是养鸡的好时候,要注意冷空气由北方南下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所以必须关注天气预报,注意夜间的保暖工作,避免鸡群因温差应激和着凉而引发呼吸道疾病。
3加强饲料营养、确保饲料新鲜
鸡群经过长期的产蛋和炎热的夏天,鸡体已经很疲劳,入秋后应多喂些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以尽快恢复体能。给予易消化的优质饲料和维生素,特别是B 族维生素含量要充足。此时鸡群的食欲有所增加,必须保证饲喂充足,添加饲料时要少喂勤添,每次添料不超过食槽的1/3,尽量让鸡把料槽内饲料采食完。入秋后空气湿度还比较大,要注意保存好饲料,防止发霉和变质。
4加强光照的管理
秋季自然光照逐渐缩短,养殖户应该及时调整开灯时间,注意保持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恒定,以免影响产蛋。产蛋前期光照时间 9小时,鸡群产蛋率5%以上时逐渐递加,每周增加0.5小时,直到产蛋中期保持光照的平稳,光照时间14-15小时,产蛋后期40周龄左右可以适当增加光照,每周最多增加不超过0.5小时,光照总长不超过16.5小时。
5定期消毒
定期消毒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它可以降低舍内微生物的含量,杀灭一定数量的细菌、病毒。秋季也是各种疫病的高发期,坚持鸡舍带鸡消毒制度,一般在气温较高的中、下午进行消毒,消毒时要面面俱到,不留死角,尤其是进风口处。消毒药交替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
~ 1.1传染性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的隐性感染,如开产前新城疫免疫不当造成150日龄感染隐性新城疫,或不注意消毒,有大肠杆菌病的存在;温和型禽流感的存在,雏鸡患过传染性支气管炎,这种低致病性禽流感和传支往往造成生殖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1.2输卵管炎和卵巢炎疾病的发生
由于我国蛋鸡养殖场普遍存在饲养环境差,消毒不严密的情况,产蛋鸡每隔20~30天要对输卵管定期消炎一次,否则潜在的细菌、病毒伺机侵害卵巢和输卵管,造成输卵管或卵巢炎征。
1.3药物中毒
在疾病预防或治疗过程中,使用对产蛋鸡有禁忌的药物,如使用磺胺类及含有磺胺类增效剂、氨茶碱,或使用对钙离子合成有影响的金霉素,以及由某些抗病毒药物对生殖系统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伤等。
1.4营养因素
营养全价的饲料是保证产蛋率的首要条件。饲料营养偏低,达不到高产的要求。或者蛋鸡开产后未能补充足量的钙原和蛋白,或频繁更换饲料造成的换料应激,以及由高质量料到劣质料造成的营养水平下降等。
1.5环境、饲养管理因素应激
恶劣的气候,譬如持续的高温或低温,闷热,湿度过大,鸡体难于适应而影响;通风不良,舍内氨味浓度过高,长时间刺激呼吸道黏膜造成应激;光照能刺激性腺激素分泌,对产蛋性能影响十分明显。产蛋期光照一般为16小时,光照度10~20勒克斯。
上一篇: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可以打什么农药?
下一篇: 瓜类果斑病是的防治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