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玉米

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 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抗病性受到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

2. 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

3. 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

4. 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

5. 病田连作,积累有大量病菌,发病严重。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由于有些农户将病菌黑孢子随便丢到田间地头,致使其带菌冬孢子随风传播到附近田块,形成再侵染,故而村庄路旁的玉米田块发病较重。

6. 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

7. 干旱时,早熟或抗旱品种先孕育果穗、先出穗,所以危害较重,今年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8. 干旱少雨地区,残留在田间的病菌冬孢子在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壤中易存活,来年引起初侵染的菌量大,发病常较重。

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措施:

玉米瘤黑粉病的应采取以减少菌源、预防为主的综防措施。

1. 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翻地。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应实行2-3年的轮作。玉米生长期结合田间管理,发现有病瘤的植株要及早割除,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2.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避免偏施氮肥,适时灌溉,及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 药剂拌种亩用2%戊唑醇干湿拌剂10克拌种或者用种子重量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种子重量0.3%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

4. 进行人工取除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去雄后,应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进行人工取除,用袋子带出田外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切不可随意乱扔、乱倒。

5. 在玉米抽雄前10天,用福美双、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喷雾防治,可减轻其侵染为害。

6. 其他防治方法:

播种前可用粉锈宁、三唑醇、烯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等进行药剂拌种,拌种药量一般用种子量的0.2%-0.3%。

玉米生长期间在病瘤未出现前,喷施15%粉锈宁、或10%烯唑醇或7.5%禾果利2000-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