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干燥
充分干燥是大多数农作物种子安全贮藏的关键,对大豆来说,更为重要。一般要求长期安全贮藏的大豆水分必须在12%以下,如超过13%,就有霉变的危险。大豆干燥以带荚为宜,首先要注意适时收获,通常应等到豆叶枯黄脱落,摇动豆荚时互相碰撞发出响声时收割为宜。收割后摊在晒场上铺晒2—3d,荚壳干透有部分爆裂,再行脱粒,这样可防止种皮发生裂纹和皱缩现象。大豆入库后,如水分过高仍须进一步曝晒,据原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试验:大豆经阳光曝晒对出油率并无影响,但阳光过分强烈,易使子叶变成深黄脱皮甚至发生横断等现象。在曝晒过程中,以不超过44~46℃为宜,而在较低温度下晾晒,更为安全稳妥;晒干以后,应先摊开冷却,再分批入库。
(二)低温密闭
大豆由于导热性不良,在高温情况下又易引起红变,所以应该采取低温密闭的贮藏方法。一般可趁寒冬季节,将大豆转仓或出仓冷冻,使种温充分下降后,再进仓密闭贮藏,最好表面加一层压盖物。加覆盖的和未加覆盖的相对比,在种子堆表层的水分要低,种温也低,并且保持原有的正常色泽和优良品质。有条件的地方将种子存人低温库、准低温库、地下库等效果更佳,但地下库一定要做好防潮去湿工作。贮藏大豆对低温的敏感程度较差,因此很少发生低温冻害。
(三)及时倒仓过风散湿
新收获的大豆正值秋末冬初季节,气温逐步下降,大豆入库后,还需进行后熟作用,放出大量的湿热,如不及时散发,就会引起发热霉变。为了达到长期安全贮藏的要求,大豆入库3~4周左右,应及时进行倒仓过风散湿,并结合过筛除杂,以防止出汗发热、霉变、红变等异常情况的发生。
贮藏大豆关键要抓干燥和低温。华北地区大豆水分控制在12%以内,黑龙江要控制在13%以内。 大豆宜采用低温密闭贮藏。干燥大豆可采取带荚晒干脱粒后再进一步晒干的方法,也可采用烘干降水的方法。但烘干易使大豆产生焦斑、破皮或光泽减退,大豆烘干温度一般应低于60℃,否则易引起蛋白质变性。
华北地区大豆水分控制在12%以内,黑龙江要控制在13%以内。 大豆宜采用低温密闭贮藏。干燥大豆可采取带荚晒干脱粒后再进一步晒干的方法,也可采用烘干降水的方法。但烘干易使大豆产生焦斑、破皮或光泽减退,大豆烘干温度一般应低于60℃,否则易引起蛋白质变性。
安全贮藏大豆,应抓好干燥降水、防潮散湿、防治虫害等方面的工作。 有效地保持大豆干燥,是保管好大豆的主要措施。大豆成熟较晚,收获期多在中秋以后。包装、堆存时,水分16%左右的,可以保管越冬;水分15%左右的,一般可以保管到6月;水分13%左有的可保管到7月;水分12%左右的可以过夏,但对于发芽用大豆,水分应保持在 l1.5%左右。大豆降水的 方法有三种:带荚晒、脱粒晒、机械烘干。带荚晒最有利于保存 品质,脱粒晒次之,机械烘干影响大豆品质。带荚晒是指当豆叶枯黄脱落,豆荚碰头有响声时收获上场,带株趁晴天晒2-3天,脱粒阴凉后归仓,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干燥,防止裂皮皱纹,还可保持原有色泽、光泽、发芽力和品质,并延缓或减轻走油酸败。入库大豆如水分含量高,为了长期保存,可以日晒。据试验,日晒不降低出油率,但品质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发芽率降低,脂肪酸增加等。大豆日晒有缺点,如夏季日晒大豆易爆腰脱皮,光泽减退,破碎粒增多,对长期贮存不利。所以最好采取春晒和秋晒,以减少损失。如采用机械烘干的方法有降水快,能清除杂质和不受阴 雨天气影响等优点。但易发生焦斑和裂皮,光泽减退,脂肪酸 增加。大豆蛋白在高温下极易变性,降低使用价值,不论日晒或烘干的大豆,都应凉后归仓。大豆吸湿性强,做好防潮散湿是干燥贮藏的重要措施。防潮散湿应抓好铺垫隔湿,干豆低温密闭,新豆及时倒困通风等工作。大豆仓底铺垫和下层外层隔湿要求比一般粮食更加严格,采用多层芦席、草片或塑料布,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潮效果。低水分大豆(12.5%以下)在春暖以前趁冷密闭,不仅可以较长时间保持低温,也是防潮隔湿的有效措施,有利延长安全保管期。新收获的大豆正值季节交换,气温逐渐下降,入仓后大豆继续进行后熟,粮堆内部湿热容易积聚,引起发热霉变。因此,入仓的新大豆,在入仓后3-4周左右,应及时倒仓通风散湿,并结合过筛除杂,以增加保管的稳定性。
下一篇: 母驴在产后多少天注意观察母驴的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