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涝灾后如何恢复生产? 水稻

水稻涝灾后如何恢复生产?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退水洗苗 

稻田发生涝害时,水质浑浊,含大量泥沙,污泥吸附在叶片上,会堵塞气孔,影响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如果洪涝过后温度过高、阳光过猛会导致叶片组织坏死,影响产量,故在退水刚落苗尖时,要进行洗苗,可用竹竿来回振荡,洗去沾污茎叶的泥沙,对稻苗恢复生机效果良好。

2、尽快抢排积水 

洪水退后,要及时清理疏通排水系统,减轻涝害,在能承受的淹没时间内,早排一天,损失就少一点。排水时要注意排水方法,在阴天时可一次性排干积水,但在高温强光时,应逐步排水。最好是在傍晚时排水,有利于恢复生长。

3、扶苗定苗 

洪涝期间,由于夹带大量泥沙,部分稻苗将会倒伏,退水后应把倒伏的稻株逐株进行扶起。扶苗时要小心,避免断根伤叶。如果叶片仍带有污泥的,应用水洗清叶片上的污泥,使其尽快恢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开沟排水,减轻毒害 

洪水受淹期间,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增多,根系变黑。为此,洪水退后,可在田间四周开好排水沟,特别是低洼田一定要开沟排水,促进根系恢复生长,然后保持干干湿湿的灌水方法,恢复稻体生机。

5、查苗补缺

对于刚插下不久的稻田,受涝后要进行逐田块检查,如发现缺株,要立即补齐。补苗的方法:一是利用原来的余秧补栽。二是分株,就是在未受涝或涝轻的田里,选取生长良好,正在分蘖的稻株,分出部分移栽到缺苗的田中。三是移苗补田,就是如果缺苗严重,可将几块田里的稻苗移到一块田里,空出的田块可重新改种其它作物。

6、轻露田,补施肥料。

洪涝期间,稻体的各部分器官不同程度受到损害,退水后,根、茎、叶恢复生长,此时需要大量的矿物营养元素,对肥料要求迫切。因此,排水后即进行一次轻露田,以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根系活力,然后结合灌浅水补追一次速效肥料。一般处于分蘖期的每亩可追施尿素5.0公斤、氯化钾5.0公斤,以促进幼穗分化,壮秆大穗。若处于孕穗期,则应在破口期3-5天,每亩补施尿素2.5公斤。抽穗后进行1-2次根外喷施磷钾肥等叶面肥。后期坚持浅水湿润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活熟到老,提高结实率和粒重,从而弥补因涝灾造成的有效穗不足和穗粒数减少的损失。

7、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害 

洪涝过后,田间湿度大,稻体损伤,枯叶较多,易诱发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和纵卷叶虫等病虫的发生为害。为此,要及时喷药,防治病虫害,当前正值雨汛高峰时期,抓紧晴天喷药,喷药后很快遇雨天,要补喷药。

——对于绝收的水稻田

及时清除死株残体,抢种补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可改种胡萝卜、大豆、蔬菜等旱粮作物或改种生育期适宜的其它作物。

1、迅速排水。及时排水,尽量减少受淹时间,以防倒伏。若排水时遇高温高热天气,则应放慢排水速度,田中适当保留浅水层。

2、追施速效肥料。在排水后,每亩稻田还可用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以满足植株对养分的需要,提高叶片光合功能,使稻苗尽快恢复生长。

3、防治好病虫害。水稻水淹后,一方面由于植株抗病能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田间易形成高温、高湿的小气候环境,因此,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易造成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发生、流行。在防治措施上,一是坚持合理管肥、管水:适当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防止串灌、串排,做到浅水勤灌。二是及时用药防治。对老病区和初出现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中心丘块,每亩用25%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或97%强氯精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要求均匀、全面,并喷足所需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