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怎样识别与防治水稻稻瘟病? 水稻

怎样识别与防治水稻稻瘟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稻瘟病的识别

  在水稻生长中,除根以外,水稻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稻瘟病,并表现出各种症状。

  叶片上的症状,叫叶稻瘟,在叶片上呈梭形病斑。一个病斑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黄色的“中毒层”,内层是褐色的“坏死部”,中间是灰白色的“崩坏部”。病斑两端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条状。具有三个层次的病斑叫“慢性型病斑”;病斑呈梭形,边缘红褐色,中间灰白色。潮湿时,病斑边缘或背面常有灰绿色霉。“急性型病斑”,则大小不一,为圆形、椭圆或两端稍尖的菱形,呈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出现这种病斑,往往是稻瘟病流行的征兆。

  茎秆上的症状,多表现为节部或节间呈黑褐色。发病初期为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造成整个节或一段节间变色。发生在穗颈部分的叫穗颈稻瘟,农民叫“烂脖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叶节上的症状,统称叶节稻瘟,会引起叶片枯死。

  稻谷上的稻瘟,叫谷粒瘟。稻穗在出穗前或初出穗时,稻壳受稻瘟病菌侵害后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致使感病籽粒不结实,或结实不饱满。

  二、化学药剂防治

  1、秧田期对易感病品种喷药杀菌预防苗稻瘟。水稻移栽前5—7天每亩用75%“三环唑”25克兑水50千克喷雾。

  2、水稻大田生长期:发生叶稻瘟的田块,每亩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60—70毫升兑水50—60千克常量喷雾防治;叶稻瘟较重的田块应隔7天再防1次,控制叶稻瘟蔓延流行成灾。

  3、及时准确预防穗颈稻瘟。穗颈稻瘟应根据科技部门发出的病情预报,以感病品种、大肥田为对象,在水稻破肚期打药。提醒农民群众,及时准确喷药,预防穗颈稻瘟是水稻病害防治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在水稻稻穗破肚3—5%时,每亩用75%“三环唑”50克兑水50千克均匀喷雾;重病田应隔7—10天再喷药防治1次,把穗颈稻瘟控制到最低限度。

叶瘟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病原真菌慢性型病斑 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 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 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