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一般发病后减产 10%-20%,严重发病后减产40%-60%。 1 、发病症状 白粉病在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 1 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并产生许多小黑点(闭囊壳)。霉斑最初分散,后联合成大斑,覆盖全叶,病斑下面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易发黄早枯,茎和叶鞘被害后,植株易倒伏。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上病斑多于上部叶片。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为害颖壳和麦芒,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2 、发病原因 2.1 温、湿度条件适宜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该病菌在 0-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莱州市2007 年 10 月至 2008 年 5 月平均气温为 17.2℃,适宜病菌萌发;3-4 月正处在小麦拔节、抽穗期,农民一般会加大肥水管理,增大了田间湿度,为病菌滋生提供了温度、湿度条件。 2.2 耕作方式不当 主要是播期不当,播量过大。进入 10 月以来,莱州市气温比历年同期值偏高 1-2℃,而农民多根据经验,秋收结束后立即播种,播种时气温偏高导致小麦旺长现象严重,严重地块甚至在年前出现了拔节现象。调查发现,莱州市小麦播量大多数为 150-225kg/hm2。播量大直接导致田间小麦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气性差,形成了病菌滋生蔓延的温床。另外,莱州市的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收割,留茬较高,多数病叶、病秆留在田内,加上连年种植,造成田间病菌大量积累,成为翌年的病源。 2.3 病害防治不到位 一是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由于往年该病发生较轻,一般为零星发生,农民不进行防治,等到病菌侵染到上部叶片时才开始防治。而白粉病菌传播侵染速度快,当病害大面积发生时已错过了有效的防治时期。 二是喷药不到位。白粉病发病时多从下部发生,然后向中部蔓延,由于小麦群体过大,药液很难喷透,防治效果较差。 2.4 品种抗性降低 同一地区长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使品种抗性降低,即出现新的生理小种,致病性增强,使原较抗病的品种也易感病,从而造成病害的大发生。 3 、综合防治 3.1 种植抗病品种 小麦白粉病菌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同时品种间的抗病性也有显著差异,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3.2 药剂防治 目前许多生产品种都不抗白粉病,可采用药剂防治。应加强前期防治,对发病中心和中心病团要及时喷药防治,初春要全面检查,继续防治,争取在 3 月气温全面回升前消灭菌源,控制病害继续扩散。 药剂防治首选为特效药粉锈灵,15%粉锈灵 750-900g/hm2或 25%粉锈灵 525g/hm2对水 750-1125kg 喷雾或对水 75.0-112.5kg 低量喷雾,效果很好,施用粉锈灵以孕穗至破口期施药较好,施 1 次即可。对于特别严重的病田增加施药次数,也可用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1 0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喷雾防治。 3.3 加强栽培管理 一是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秋苗发病重的地区适当晚播,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 二是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按种子重量的 0.2%施用 15%粉锈宁。也可用烯唑醇按种子量的 0.2%进行拌种,可防治小麦苗期白粉病、锈病和根部病害。 三是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施用量。 四是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应根据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灌次数,降低发病高峰期的田间湿度。但发生干旱时,也应及时灌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