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天蛾在我国自北向南每年发生的代数逐渐增多。安徽地区每年发生3~4代,以蛹的形式在10厘米以下土中越冬。5-6月份越冬代成虫羽化.6月份幼虫危害春甘薯。6月中旬至7月下旬
第1代成虫盛发,7月份为幼虫危害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2代成虫盛发,8月份幼虫严重危害春、夏甘薯。8月上旬至10月中旬第3代成虫盛发,9—10月份幼虫进入暴食危害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句进入越冬期。成虫日伏夜出,白天躲在草堆、作物地、树丛里、建筑物等隐蔽处,傍晚出来活动。成虫对黑光灯的趋性强,尤其是下半夜扑灯数量最多。成虫飞翔力很强,环境不适宜时常迁飞远地繁殖危害。成虫还有趋糖蜜性和趋嫩绿性,取食多种花蜜,卵一般散产在嫩叶背面边缘,少数产于叶面和叶柄。平均每头雌蛾产卵1000粒左右。每头幼虫平均食叶30多片,尤其是老熟幼虫食叶多。幼虫老熟后大多钻人甘薯根际、田埂等处的自然缝隙、洞穴作土室化蛹,入土深度一般4_5厘米。
除越冬虫口基数对甘薯天蛾发生影响较大外,气候条件也有较大影响。温度在20~28'C、相对湿度70%时甘薯天蛾容易发生危害。若5—8月份雨水少、温度高,发生重。干旱严重或雨水过多,不利于甘薯天蛾发生。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植株生长嫩绿的薯田发102 生重。连作地、田块四周杂草多,发生重;合理轮作、实行冬耕的田块发生轻。
发生的特点:甘薯麦蛾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4代,以蛹在田间残株和落叶中越冬,越冬蛹在6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在田间即见幼虫卷叶危害,8月中旬以后田间虫口密度增大,为害加重,10月末老熟幼虫化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行动活泼,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卵散产于幼嫩叶片背面中脉或叶脉间,卵期3~5天。幼虫行动活泼,共6龄,初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子,2龄幼虫开始吐丝卷叶,3龄后食量大增,有转移为害的习性,1头幼虫可转移为害卷食数片薯叶。幼虫在卷叶或土缝中化蛹。7~9月份温度偏高,湿度偏低时易大发生。甘薯麦蛾以幼虫吐丝卷叶危害,幼虫啃食叶片、幼芽、嫩茎、嫩梢,或把叶卷起咬成孔洞,发生严重时仅残留叶脉。
上一篇: 大白菜烂心是得了什么病?
下一篇: 免耕栽培的水稻田施肥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