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提供适宜的温度可以有效提 高雏鸡成活率。由于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雏鸡对温度十分敏感,温度过低,雏鸡易扎 群,容易挤压而死亡; 农资信息:雏鸡的科学饲养管理措施如下: 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提供适宜的温度可以有效提 高雏鸡成活率。由于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雏鸡对温度十分敏感,温度过低,雏鸡易扎 群,容易挤压而死亡;温度过高,雏鸡体内水分易蒸发,造成雏鸡脱水,影响雏鸡的生长。 一般要求第一周雏鸡舍为 32℃~35℃,以后每周下降 2℃~3℃,降温幅度不能过大,降到18℃~20℃时脱温。湿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湿度一般 1~10 日龄为 65%~70%,10 日龄后保持在55%~65%。 二、育雏前的准备。在进雏前要将育雏舍彻底打扫,把料槽、水槽等用具清洗干净,并 进行严格的消毒,如果是地面平养育雏,在进鸡一周前还要将垫料在阳光下暴晒,进行自然 消毒。在进雏前要对育雏舍提前生火预温,尤其是在晚秋、冬季、早春,一定要提前3 天生 火,让墙壁、地面、设施都热透,这样舍内的温度才比较平稳,容易控制。 三、科学饲养。在雏鸡开食前要先饮水,在1~7 日龄,可在饮水中加葡萄糖和电解多维, 以利于雏鸡卵黄体的吸收。1 周龄后可饮用自来水,要保证水的清洁,且不能断水。每天将 饮水器用高锰酸钾消毒一次。雏鸡一般在孵出后24~26 小时开食,开食料可用小米、碎玉米 等饲料,3 日龄后逐渐换为配合饲料。饲喂次数,一般1~45 日龄每天饲喂5~6 次;46 日龄 以后饲喂4~5 次。每次不宜饲喂得太饱,要少添勤喂,以饲喂八成饱为宜。饲喂时要随时注 意饲料的消耗变化,饲料消耗过多或过少,都是雏鸡患病的先兆。 四、合理的光照制度。光照能够提高鸡的新陈代谢,增进食欲,使红细胞血红素含量增 加;使鸡皮肤里T-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3,促进机体内钙磷代谢。实践证明,光照的时 间长短与强弱,光照的颜色与波长,光照刺激的起止时间,黑暗期是否连续与间接,都会对 鸡的活动、采食、饮水、身体发育、性发育产生重要影响。一般第一周采用全天24 小时光照, 第二周19 小时光照,自第三周开始,密闭式鸡舍可用每天8 小时光照。光照强度具体应用时, 每15 平方米鸡舍在第一周时用1 个40 瓦灯泡悬挂于离地面2 米高的位置,第二周开始换用25 瓦的灯泡就可以了。 五、通风换气。雏鸡新陈代谢旺盛,单位体重所需的新鲜空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水蒸 气量多,鸡粪中还不停地释放出氨气。不良的舍内环境因素,将给鸡只带来应激,影响鸡只 的正常活动,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疾病感染几率,使鸡生长 发育不同程度地受阻。所以育雏室应特别注意通风换气。育雏室通风换气与保温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早春、晚秋和冬季,由于空气寒冷而又缺乏通风设备时,可 在鸡吃料时进行,由于鸡群正在吃料,处于活动状态中,这时舍温下降2℃~4℃对鸡体基本 无妨碍,但是要避免直面风吹。等待鸡群吃完料,鸡群中有2/3 数量的鸡开始或正在饮水时, 再关闭窗户。严禁鸡休息时开窗通风。否则,鸡容易发生感冒,或者因此诱发呼吸道疾病。 通风和保温常常是一对矛盾问题对立。要解决好这一对矛盾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房顶设置 天窗,或者在房檐下高窗部位安装换气扇。 六、饲养密度。饲养密度直接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雏鸡的整齐度,密度过大, 鸡的活动范围小,鸡群挤压,采食不均匀,使雏鸡发育不整齐,出现大小不一;密度过小, 造成鸡舍和设备的浪费,不保温,经济效益低。一般以每平方米面积饲养 1~7 日龄的雏鸡20 只左右为宜。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大,逐渐减少饲养只数。调整时应将弱小的雏鸡单独饲养, 使其能逐渐生长为大群水平。 七、.断喙。在饲养过程中,雏鸡经常发生啄癖现象,断喙是防止鸡发生啄癖的最有效措 施,而且能防止浪费饲料。断喙最好在6~10 日龄进行,断喙前后3 天应在饲料中加2 毫克 维生素 K,可减少应激反应。断喙后,如有流血的鸡,应及时补烙,直至全部停血为止。断 喙后要保证水料的充足,并加强鸡舍的通风力度,让断喙鸡只能够充足呼吸到新鲜空气,增 强心肺功能。 八、加强管理。饲养员要经常检查雏鸡采食、饮水情况,通过观察雏鸡的精神状态,挑 出弱雏、病雏。每天早上应观察鸡粪,正常应为灰白色,上面有一层白色尿酸盐,稠稀适中, 呈卷曲状。如发现粪便不正常,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上一篇: 地膜蔬菜如何防治土传病?
下一篇: 联合收割机农闲也要保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