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品种抗性。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与栽培品种的抗性有关,即花生对黄曲霉具有品种抗性。
二是土壤。土壤本身也含有大量的黄曲霉菌,研究表明,花生黄曲霉感染与土壤的类型有关,变性土壤比淋溶性土壤的感染少。如果土壤缺钙,会影响花生果壳中果胶钙的积累,使果壳组织变松,产生烂果,从而给黄曲霉菌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温度和水分。特别是在花生收获前的30至50天即进入饱果前到成熟饱果期,高温干旱时(土壤含水量35%以下),容易发生黄曲霉侵染、生长、产毒。干旱使花生荚果含水量降低,造成荚果代谢活动变弱,使花生抗侵染能力降低。 此外,高温干旱有利于黄曲霉的生长,高温湿润的土壤抑制黄曲霉菌的生长。研究表明,在干旱条件下,黄曲霉侵染的起始温度为25℃~27℃,最适温度为28℃~30℃。干旱程度与黄曲霉的感染率和产毒率成正比,即干旱越严重,黄曲霉的感染率和产毒率越高。
另外,当水活度aw超过0.70(25℃)的花生易受侵染,水活度越高,花生受黄曲霉菌的侵染程度越高、黄曲霉菌的生长也越快,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也越高。刚收获的花生,荚果水分约为45%~55%,水活度值大大超过0.70,非常有利于黄曲霉菌的侵染、生长,如不能及时以尽快的速度干燥至安全水活度,就会导致黄曲霉菌的侵染、生长、产毒。
四是花生成熟度。适时收获的花生黄曲霉感染少,延迟收获的花生,黄曲霉感染率较高。
在收获前大田生长期,由于干旱、虫害、病害、机械损伤等因素有可能感染黄曲霉菌;
在适宜成熟期的前后1周内收获为好,切勿过熟收获,防止黄曲霉污染加重。收获或脱果时要防止荚果受损或破裂,杜绝荚果剧烈摔打、挤压等,加重黄曲霉污染的程度。同时避免在阴雨天收获,土壤湿度过大要等到地干后1周内刨起花生。收后的花生不能在田间放置时间过长,防止雨淋,并做到荚果与土壤互不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