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地区、半干旱以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特别是我们西北方,干旱缺水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是旱区降雨少、气温低、风沙大、自然条件恶劣,这就会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且不稳定。直接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十分严重。以我国的山西省为例,每年随雨水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达4.56亿吨,其中带走有机质508万吨,氮、磷肥料3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化肥施用量的25%。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贫瘠,而且侵害耕地,土石山区耕层变薄,黄土高原被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加剧了“旱、薄、粗、穷”的局面。
三是风蚀沙化。这是我国北方旱区近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由于过度的开垦和不适当的耕作方式,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越来越快,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目前,土壤荒漠化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28%,而且还以每年2460公顷的速度在迅速扩展。
四是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原因,除了大量开荒、林草植减少外,还和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密切相关。比如:旱地采用火烧秸秆、铧式犁翻耕、土地裸露的传统耕作,就是不恰当的耕种方式。据调查,影响京津地区的沙尘暴,70%左右沙源来至于内蒙古、山西、河北以及京津周边干旱裸露的农田。为了控制沙尘暴、保护生态环境,改变旱区面貌,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减少土壤水蚀的保护性耕作法,发展机械化可持续旱地农业。
上一篇: 如何进行肉牛的改良?
下一篇: 奶牛猝死症是由什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