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二化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水稻

水稻二化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发生规律:春季越冬幼虫在气温10℃左右开始醒蜇,幼虫活动最适温度为15-22℃。蛹期的最适温度为20-30℃。成虫在18-23℃条件下交尾产卵。

根据观察和饲养,二化螟适合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生活。幼虫可短时间在水上漂浮,化蛹后,6月28日最高气温达34℃,由于水份不足稻秆枯燥,蛹干瘪死亡,死亡率达30.8%。

根据田间调查,山间冷凉地区发生较重,水稻长势繁茂,茎秆粗壮的地块发生危害严重。严重的被害株率达21.1%-32.9%。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消灭越冬场所。割净池埂、水渠边的稗草、香蒲、芦苇等杂草。在化蛹前将稻茬、稻草粉碎还田,尤其是有虫稻草要及时处理掉。成虫期可用灯光诱杀。②选优良品种,适施氮肥,增施钾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要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防治时期要准:在幼虫孵化后、钻蛀危害之前及时打药,观察田间枯鞘率达1%时,即可进行第一次用药,过10天后第二次用药,在我地区最佳时期在7月10日-20日。

二是打药方法要对:在发生较重的地块进行普遍打药防治,在发生较轻的地块进行局部防治,即在有虫株周围打药,防止二化螟幼虫转株危害。通常可采用以下四种药剂及方法进行防治:①亩用5%锐劲特胶悬剂30ml喷雾;②60%杀虫单胺500~600倍液喷雾;③亩用25%噻嗪,杀虫单泡腾剂60g进行甩施;④亩用20%三唑磷100ml对水15公斤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