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削弱顶端优势 在玉米生产上采用的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其顶端优势,以减少雄穗对雌穗的抑制。因此,调整养分的合理分配,可以有效地降低空秆率。据试验,去雄的田块空秆率不足 1%,而未去雄的空秆率在3%以上。去雄方法是: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切忌损坏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下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又将剩余的一半 雄穗再去掉,以减少养分的消耗,有利于提高粒重。
2、合理密植 一般品种每1hm2留苗密度为42500~60000株,种植形式为行距70cm,株距为27cm;竖叶紧凑型品种每1hm2留苗75000株左右,行距80cm,株距 17cm。行距增大,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果穗营养,促进果穗分化,降低空秆率。
3、实行叶龄施肥 玉米从拔节到果穗吐丝受精为孕穗阶段,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期养分供应充足,能减少空秆率。按叶龄施肥的具体原则是:当叶龄指数达30%前即5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全部追施磷、钾肥;叶龄指数达30 %~35%即5~6叶展开时,追肥数量占氮肥总量的60%;叶龄指数达60%~70%即12~13片叶展开时,追余下40%的氮肥。
4、浇抽雄开花水 玉米抽雄前15d对水敏感,此时若土壤干旱,及时浇水可促进果穗发育,缩短雄、雌花的间隔,利于正常授粉受 精,降低空秆率,据研究,抽雄期昼夜每1hm2耗水量75m3,若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就应立即浇水。
5、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在玉米吐丝期间,待晴天露水干后,用竹杆或拉绳震动雄花,1d1次,进行2~3次,有利于花粉散落,增加授粉机会,提高结实率和减少秃顶。
玉米栽培中,经常发现空秆现象,严重时空秆率可达30%左右,对产量影响很大。玉米的空秆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性空秆,即根本没有雌穗出现;另一种是叶腋间有果穗雏形,但未完成其发育。这两种类型从植株外形上看,又可分为生长细弱的与徒长的两种。
造成玉米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与种植密度、施肥情况、生育过程中的气象条件及田间管理等关系密切。一般讲,密度越大,空秆率越高,尤其是在浅耕、水肥不足的情况下,表现最为显著。由于密度过大,农田小气候条件恶化,植株受到严重遮荫,单株营养面积小,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光合作用强度降低,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空秆。
肥料不足也会增加空秆率。但在氮肥过多的情况下,会使植株营养器官生长过于茂盛,造成营养生长同生殖生长的矛盾,由于植株徒长,改变了整个群体结构,农田小气候也发生改变,光照不足等不良条件使繁殖器官的分化受到抑制,同样会增加空秆率。
在玉米雌穗形成和发育时期,过分干旱,则雌穗萎缩不能抽出,或抽出不能吐丝。雌雄穗分化期遇上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加上土壤长期积水通气不良,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营养物质不能满足雌穗形成的需要,都会使雌穗无法分化或分化后不能正常发育,造成空秆。
选择纯度、发芽率和发芽势高的品种,防治苗期害虫,提高播种质量,单粒点播,一播捉全苗;施足底肥,化学除草,培育壮苗,选留生长势一致的植株,中期去杂去弱,防止倒伏等也是防止空杆的重要措施。
合理密植;浇抽穗水
上一篇: 中小型猪场的猪粪如何处理较好?
下一篇: 果园杂草主要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