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风,又称“火风”、“热风”、“干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在各地区有干热风、热风、干旱风及热干风等不同称呼。
在初夏季节,我国一些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的风,这就是干热风,也叫“热风”、“火风”、“干旱风”等。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一般3天左右)的特定的天气现象。
干热风对作物的危害,主要由于高温、干旱、强风迫使空气和土壤的蒸发量增大,作物体内的水份消耗快,从而破坏叶绿素等色素,阻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过程,使植株很快地由下往上青干。尤其是当干热风和干旱共同发生时,作物根部本来就吸不到应有的水分,而干热风却又从茎叶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因而能使作物更快地萎黄枯死。
干热风主要对我国北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因其常发生的初夏时节,正是我国北方小麦灌浆时期,碰上干热风,麦穗会被烤得不能灌浆,提前“枯熟”,麦粒干瘪,粒重下降,导致严重减产。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不少抗御干热风灾害夺取小麦高产的经验和方法,这些经验和方法,可归纳为躲、抗、防、改四个字:
躲,是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调整作物播种期,躲过(或避开)干热风的危害期;
抗,是指选育抗干热风的优良品种,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增强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
防,是指根据干热风天气预报在干热风来临前采取灌水、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防御其危害;
改,是通过植树造林,改革种植方式和调整播种量以改变麦田小气候,改土治水以改善小麦生育的环境条件。
把我国防御干热风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一定能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干热风亦称“干旱风”、“热干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种干而热的风。 干热风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我国的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都有出现。一般分为高温低湿和雨后热枯两种类型,均以高温危害为主。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一般3天左右持续日均气温30℃以上、空气湿度低于30%、风力三级以上的灾害性天气。
干、热、风,满足这三项的指标是3-3-3,也就是空气湿度小于等于30%、温度大于等于30度,风速每秒3米
干、热、风,满足这三项的指标是3-3-3,也就是空气湿度小于等于30%、温度大于等于30度,风速每秒3米。
上一篇: 羊血虫病都有什么症状
下一篇: 断奶期间仔猪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