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育种单位已先后选育出一些棉籽中棉酚含量在0.02%以下的低酚棉品种,如湘棉11、豫棉2号、中棉所13、中棉所18、新陆早3号、新陆中1号等,在生产上推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种植低酚棉最多的国家。在推广、种植低酚棉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低酚棉品种的纯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由于目前种植低酚棉品种的面积不很大,很多地方与一般有酚棉品种插花种植;在品比试验中,常用有酚棉品种作对照,相邻种植;收、轧等工序也常因条件限制不能分开进行。因此,增加了天然杂交和机械混杂的机会。其次是现有的低酚棉品种,大都是用由2对隐性基因(gl2,gl3)控制的无腺体低酚棉品种和有腺体高酚棉品种杂交而来,在F2只能出现1/16的完全符合要求的无腺体植株,其余15/16的植株均带有密度不同的腺体;如果鉴定、选择不严,可能留下有腺体的植株。另外,控制陆地棉植株无腺体的基因除gl2、gU外,还有也、814、815、816,等等,各个基因的表达也不一样。所以,在选育过程中,难免混入一部分尚未完全纯合的个体。如果将一个尚未完全纯合的品种,向外推广后,便可能出现或分离出有腺体的植株来,而降低其纯度。如河南省经济作物研究所1982年在商丘、开封、安阳等地区调查,发现有些低酚棉品种的纯度只有80%,甚至30%。项时康等(1983)的调查也指出:我国一些新育成的低酚棉品种的种子混杂率达14%。据河北农业大学曲健木的考察,低酚棉品种的混杂率达5%时,其种子中的棉酚含量便达0.02% 或以上,这样便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棉酚含量的卫生标准,不能作为低酚棉了;并指出:混杂率每增加1%,种子游离棉酚含量增加0.005%。所以,推广低鼢棉时,更应重视品种保纯,使其混杂率不超过5%。为此必须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集中连片种植。推广低酚棉时,更应强调实行一地一种制,即以乡、村或县为单位,只种一个低酚棉品种,以防止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