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规律
由于园艺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终年可以生产,黄瓜霜霉病能终年危害。病菌可在温室和大棚内,以病株上的游动孢子囊形式越冬,成为次年保护地和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并以孢子囊形式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的。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孢子囊最适萌发温度为21-24℃;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6-22℃;气温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要求有水滴或高湿度。
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易于满足,湿度和降雨就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RH在 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另外,排水不良、种植过密、保护地内放风不及时等,都可使田间湿度过大而加重病害的发 生和流行。在北方保护地,霜霉病一般在2-3月为始见期,4-5月为盛发期。露地多发生在6-7月份。
此外,叶片的生育期与病害的发生也有关系。幼嫩的叶片和老叶片较抗病,成熟叶片最感病。因此,黄瓜霜霉病以成株期最常见,以植株中下部叶片发病最严重。
(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抗性强。但一些抗霜霉病的品种往往对枯萎病抗性较弱,应注意对枯萎病的防治。抗病品种有:津研2号、6号,津杂1号、2号,津春2号、 4号,京旭2号,夏青2号,鲁春26号,宁丰1号、2号,郑黄2号,吉杂2号,夏丰1号,杭清2号,中农3号,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用。
2、栽培无病苗,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采用营养钵培育壮苗,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定植时应选择排水好的地块,保护地采用双垄覆膜技术,降低湿度;浇水在晴天上午,灌水适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保证养分供给。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提高植株内通风透光性。此外,保护地还可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1)生态防治:根据天气条件,在早晨太阳未出时排湿气40-60mm,上午闭棚,控制温度在25-30℃,低于35℃;下午放风,温度控制在 20-25℃,相对湿度在60-70﹪,低于18℃停止放风。傍晚条件允许可再放风2-3小时。夜温度应保持在12-13℃,外界气温超过13℃,可昼夜 放风。目的是将夜晚结露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下或不结露。
(2)高温闷棚:在发病初期进行。选择晴天上午闭棚,使生长点附近温度迅速升高至40℃,调节风口,使温度缓慢升至45℃,维持2h,然后大放风降温。处 理时若土壤干燥,可在前一天适量浇水,处理后适当追肥。每次处理间隔7-10天。注意:棚温度超过47℃会烤伤生长点,低于42℃效果不理想。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药,保护地用45%百菌清烟雾剂(安全型)200-300g/667m2,分放在棚内4-5处,密闭熏蒸1夜,次日早晨通风。隔7天熏1次。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5%加瑞农粉尘剂1㎏/667m2,隔10天1次。
露地可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 500-700倍液、56%水分散颗粒剂500-75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水溶性粉剂3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 粉剂500倍液、80%打生湿性粉剂600倍液。
由于园艺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终年可以生产,黄瓜霜霉病能终年危害。病菌可在温室和大棚内,以病株上的游动孢子囊形式越冬,成为次年保护地和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并以孢子囊形式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的。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孢子囊最适萌发温度为21-24℃;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6-22℃;气温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要求有水滴或高湿度。
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易于满足,湿度和降雨就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RH在 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另外,排水不良、种植过密、保护地内放风不及时等,都可使田间湿度过大而加重病害的发 生和流行。在北方保护地,霜霉病一般在2-3月为始见期,4-5月为盛发期。露地多发生在6-7月份。
此外,叶片的生育期与病害的发生也有关系。幼嫩的叶片和老叶片较抗病,成熟叶片最感病。因此,黄瓜霜霉病以成株期最常见,以植株中下部叶片发病最严重。
(一)发病规律
由于园艺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终年可以生产,黄瓜霜霉病能终年危害。病菌可在温室和大棚内,以病株上的游动孢子囊形式越冬,成为次年保护地和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并以孢子囊形式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的。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孢子囊最适萌发温度为21-24℃;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6-22℃;气温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要求有水滴或高湿度。
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易于满足,湿度和降雨就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RH在 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另外,排水不良、种植过密、保护地内放风不及时等,都可使田间湿度过大而加重病害的发 生和流行。在北方保护地,霜霉病一般在2-3月为始见期,4-5月为盛发期。露地多发生在6-7月份。
此外,叶片的生育期与病害的发生也有关系。幼嫩的叶片和老叶片较抗病,成熟叶片最感病。因此,黄瓜霜霉病以成株期最常见,以植株中下部叶片发病最严重。
(一)发病规律
由于园艺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终年可以生产,黄瓜霜霉病能终年危害。病菌可在温室和大棚内,以病株上的游动孢子囊形式越冬,成为次年保护地和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并以孢子囊形式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的。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孢子囊最适萌发温度为21-24℃;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6-22℃;气温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要求有水滴或高湿度。
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易于满足,湿度和降雨就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RH在 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另外,排水不良、种植过密、保护地内放风不及时等,都可使田间湿度过大而加重病害的发 生和流行。在北方保护地,霜霉病一般在2-3月为始见期,4-5月为盛发期。露地多发生在6-7月份。
此外,叶片的生育期与病害的发生也有关系。幼嫩的叶片和老叶片较抗病,成熟叶片最感病。因此,黄瓜霜霉病以成株期最常见,以植株中下部叶片发病最严重。
(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抗性强。但一些抗霜霉病的品种往往对枯萎病抗性较弱,应注意对枯萎病的防治。抗病品种有:津研2号、6号,津杂1号、2号,津春2号、 4号,京旭2号,夏青2号,鲁春26号,宁丰1号、2号,郑黄2号,吉杂2号,夏丰1号,杭清2号,中农3号,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用。
2、栽培无病苗,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采用营养钵培育壮苗,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定植时应选择排水好的地块,保护地采用双垄覆膜技术,降低湿度;浇水在晴天上午,灌水适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保证养分供给。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提高植株内通风透光性。此外,保护地还可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1)生态防治:根据天气条件,在早晨太阳未出时排湿气40-60mm,上午闭棚,控制温度在25-30℃,低于35℃;下午放风,温度控制在 20-25℃,相对湿度在60-70﹪,低于18℃停止放风。傍晚条件允许可再放风2-3小时。夜温度应保持在12-13℃,外界气温超过13℃,可昼夜 放风。目的是将夜晚结露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下或不结露。
(2)高温闷棚:在发病初期进行。选择晴天上午闭棚,使生长点附近温度迅速升高至40℃,调节风口,使温度缓慢升至45℃,维持2h,然后大放风降温。处 理时若土壤干燥,可在前一天适量浇水,处理后适当追肥。每次处理间隔7-10天。注意:棚温度超过47℃会烤伤生长点,低于42℃效果不理想。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药,保护地用45%百菌清烟雾剂(安全型)200-300g/667m2,分放在棚内4-5处,密闭熏蒸1夜,次日早晨通风。隔7天熏1次。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5%加瑞农粉尘剂1㎏/667m2,隔10天1次。
露地可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 500-700倍液、56%水分散颗粒剂500-75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水溶性粉剂3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 粉剂500倍液、80%打生湿性粉剂600倍液。
发病原因:由于园艺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终年可以生产,黄瓜霜霉病能终年危害。病菌可在温室和大棚内,以病株上的游动孢子囊形式越冬,成为次年保护地和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并以孢子囊形式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的。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易于满足,湿度和降雨就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发生规律: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RH在 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另外,排水不良、种植过密、保护地内放风不及时等,都可使田间湿度过大而加重病害的发 生和流行。在北方保护地,霜霉病一般在2-3月为始见期,4-5月为盛发期。露地多发生在6-7月份。此外,叶片的生育期与病害的发生也有关系。幼嫩的叶片和老叶片较抗病,成熟叶片最感病。因此,黄瓜霜霉病以成株期最常见,以植株中下部叶片发病最严重。
(一)发病规律
由于园艺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终年可以生产,黄瓜霜霉病能终年危害。病菌可在温室和大棚内,以病株上的游动孢子囊形式越冬,成为次年保护地和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并以孢子囊形式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的。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孢子囊最适萌发温度为21-24℃;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6-22℃;气温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要求有水滴或高湿度。
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易于满足,湿度和降雨就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RH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另外,排水不良、种植过密、保护地内放风不及时等,都可使田间湿度过大而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在北方保护地,霜霉病一般在2-3月为始见期,4-5月为盛发期。露地多发生在6-7月份。
此外,叶片的生育期与病害的发生也有关系。幼嫩的叶片和老叶片较抗病,成熟叶片最感病。因此,黄瓜霜霉病以成株期最常见,以植株中下部叶片发病最严重。
(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抗性强。但一些抗霜霉病的品种往往对枯萎病抗性较弱,应注意对枯萎病的防治。抗病品种有:津研2号、6号,津杂1号、2号,津春2号、4号,京旭2号,夏青2号,鲁春26号,宁丰1号、2号,郑黄2号,吉杂2号,夏丰1号,杭清2号,中农3号,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用。
2、栽培无病苗,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采用营养钵培育壮苗,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定植时应选择排水好的地块,保护地采用双垄覆膜技术,降低湿度;浇水在晴天上午,灌水适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保证养分供给。及时摘除老叶、病叶,提高植株内通风透光性。此外,保护地还可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1)生态防治:根据天气条件,在早晨太阳未出时排湿气40-60mm,上午闭棚,控制温度在25-30℃,低于35℃;下午放风,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在60-70﹪,低于18℃停止放风。傍晚条件允许可再放风2-3小时。夜温度应保持在12-13℃,外界气温超过13℃,可昼夜放风。目的是将夜晚结露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下或不结露。
(2)高温闷棚:在发病初期进行。选择晴天上午闭棚,使生长点附近温度迅速升高至40℃,调节风口,使温度缓慢升至45℃,维持2h,然后大放风降温。处理时若土壤干燥,可在前一天适量浇水,处理后适当追肥。每次处理间隔7-10天。注意:棚温度超过47℃会烤伤生长点,低于42℃效果不理想。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用药,保护地用45%百菌清烟雾剂(安全型)200-300g/667m2,分放在棚内4-5处,密闭熏蒸1夜,次日早晨通风。隔7天熏1次。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5%加瑞农粉尘剂1㎏/667m2,隔10天1次。
露地可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6%水分散颗粒剂500-75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水溶性粉剂3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打生湿性粉剂600倍液。
病菌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孢子囊最适萌发温度为21-24℃;侵入的最适温度为16-22℃;气温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要求有水滴或高湿度。
在黄瓜生长期间,温度条件易于满足,湿度和降雨就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日平均气温在16℃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RH在 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另外,排水不良、种植过密、保护地内放风不及时等,都可使田间湿度过大而加重病害的发 生和流行。在北方保护地,霜霉病一般在2-3月为始见期,4-5月为盛发期。露地多发生在6-7月份。
下一篇: 银芽柳原产自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