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饱囊梗和饱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马铃薯晚疫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叶尖或叶缘产生近圆形或不定形病斑,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晰,湿度大时外缘出现—圈白霉。天气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质脆易裂。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发病的植株叶片萎垂、卷曲,终致全株黑腐。块茎染病,表面呈现黑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亦呈褐色,逐渐扩大腐烂。
病菌喜欢冷凉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温度为10—30℃,最适发病温度白天在22℃左右,夜间在10—13℃,相对湿度在95%以上。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4—6月。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易积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弱,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温暖多雾,病害发生重。
上一篇: 甘薯根、茎、叶的主要功能?
下一篇: 秋季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