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这为我们下一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充分契合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大趋势。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农村改革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挑战。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乡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出去的不愿回乡干农业,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现象普遍存在,“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粮食价格却在下滑,“怎么种地”问题不容回避。为此,必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留住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才能改变当前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况,探索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率的有效形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收益水平。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培育新型主体的必要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是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农业经营体系。其核心在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鼓励发展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样化经营主体。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除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外,绝不能排斥和忽视农民。要下大力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不断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达成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表明这种农业经营体系不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而要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怎么达到适度规模?推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是一个重要方式。此外,通过土地经营权托管、入股等方式,都可以实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度”,不片面追求超大规模,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不越俎代庖替农民决策。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要严格审查监管,抑制资本的“占地”冲动,严防“非粮化”现象蔓延。此外,对农民合作社,要加强其规范化建设,鼓励其提质增效,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三者互利共赢,让农民更多分享到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对作为“国家队”的农垦和供销社,通过推进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当前,我国正处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我们不但要学习好,更要落实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力打赢这场农村改革的攻坚战!
一、我市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历程
我市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户主体地位确立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土地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农民就业分化阶段。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业结构开始调整,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中脱离出来从事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个私经营,一大批农民开始从事农产品贩销、加工,一大批农民成长为种养专业户。三是新型主体发育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量工商资本、民营资本投向农业开发,催生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主和专业大户。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四是主体合作发展阶段。2008年以后,市及各县(市、区)相继出台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政策意见,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经营主体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步走向联合和合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三位一体”组织经营模式基本形成。
二、金华市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
通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我市逐步形成了以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业企业为龙头的经营组织体系,主要有五种模式:
1.龙头带动型。2.合作互助型。。3.工商资本型。4.产业服务型。5.家庭农场型。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现途径
1.积极创新促转型,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2.深化改革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3.多措并举抓提升,创新完善农业经营组织模式。4.整合品牌拓市场,增强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保障措施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必须统筹整合资金、技术、管理、服务等资源要素,促进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完善信贷担保机制,拓展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扩大农业融资新途径。2.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强化基层农技队伍主导作用,深化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以应用促研发的良性互动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发展致富带头人。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农村适用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扎根农村、投身农业。4.创新经营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依法保障农民承包土地、山林和宅基地权益。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有效实现形式
上一篇: 马鹿破伤风病怎样预防?
下一篇: 新生犊牛窒息的治疗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