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以多胎高产,早期生长发育快,体格大而深受饲养户的欢迎。为充分提高小尾寒羊养殖潜力,生产中可以采用提高繁殖力的五项新技术。 1、建立频繁产羔体系。“两年三产体系”最为可行,配种时间确定在5月、1月、9月,产羔分别在10月、6月和2月。适当控制和缩短产后配种时间,可以达到“三年五产”。 2、加强羊群选种。种公羊要求发育良好,雄性特征明显,精液品质优良。种母羊要求是多胎母羊的后代,且泌乳、育羔性能良好,体型外貌良好。 3、羔羊早期断奶。两年三产,2.5-3月龄断奶。三年五产,1.5-2月龄断奶。断奶后注意羔羊培育。 4、补饲催情。母羊在配种前1个月左右,改善日粮配合,提高母羊营养水平,通过补饲,既能提高母羊的发情整齐度,又能增加排卵数,促进母羊多产羔。 5、诱导发情和超数排卵。诱导发情可以利用“公羊效应”,或者增加光照时间,促进母羊提前发情。应用生殖激素诱导发情和超数排卵,可以达到多产羔目的。乏情母羊或者是羔羊刚断奶的母羊,可以用浸有孕激素(如孕酮150-300毫克)的棉栓,置入子宫颈口处,或者注射孕酮(10-12毫克/天),处理10-14天,再注射孕马血清500-1000国际单位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00-500国际单位。正常发情的母羊,可以在预计发情到来之前4天(发情周期的12-13天),肌肉注射孕马血清300-700国际单位,发情后,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300国际单位。
提高羊的繁殖力的方法有:
(1)选择多胎羊的后代留作种用 羊的繁殖力是有遗传性的。一般母羊若在第一胎时生产双羔,则这样的母羊在以后的胎次生产中,产双羔的重复力较高。
(2)提高种公羊和繁殖母羊的营养水平 营养水平对羊只的繁殖力影响极大。种公羊在配种季节与非配种季节均应给予全价的营养物质。由于母羊是羊群的主体,是肉羊生产性能的主要体现者,量多群大同时兼具繁殖后代和实现羊群生产性能的重任,所以母羊的营养状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进行肉羊生产时,至少应做到在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对母羊进行良好的饲养管理,以提高羊群的繁殖力。
(3)调整畜群结构,增加适龄繁殖母羊的比例 畜群结构主要指羊群中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从性别方面讲,有公羊、母羊、羯羊三种类型的羊只,母羊的比例越高越好;从年龄方面讲,有羔羊、周岁羊、2岁羊、3岁羊、4岁羊、5岁羊及老龄羊,年龄由小到大的个体比例逐渐减少,从而使羊群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后备生命力异常旺盛的状态。总起来说,要增加羊群中的适龄(2~5岁)繁殖母羊。
(4)应用免疫法提高繁殖力 免疫是识别和清除“异己”的物质,从而使机体内外环境保持平衡的生理机能。繁殖免疫主要有公畜的精子和精清抗原性及母畜的妊娠免疫、母畜自身免疫、激素免疫等。
1、加强营养,保持配种体况 营养水平对羊的繁殖性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母羊采取短期优饲可使膘情好,羊群发情集中,刺激母羊多排卵,从而提高母羊的产羔串。
2、充分利用高繁殖力羊的遗传优势 选择繁殖性能较高的公、母羊,其后代的繁殖力也会有所提高。
3、缩短母羊的产羔间隔 缩短母羊产羔间隔的具体措施包括育母早配、一年两产、两年三产技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年两产即使成功,也不能连续2年实行。否则,会导致母羊生殖紊乱,从而降低繁殖性能。
4、保持羊群正常年龄结构 母羊年龄结构与其繁殖性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母羔在6月龄左右,就具有排出正常卵子的能力,12月龄时可繁殖后代,以后每年繁殖性能逐渐上升3-5周岁时达高峰,以后又逐年下降。因此保持群体内壮龄母羊的比例,可提高群体的产羔水平。
5、淘汰不孕羊 在实际生产中,胚胎早期死亡与不孕症很难截然分清。因此,在生产中应找出其不孕原因,及时对症治疗,使其恢复正常繁殖功能。对屡配不孕的母羊应及早淘汰。
6、激素处理 母羊在正常发情到来前4天,即发情周期的第16天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5国际单位/千克体重,可诱发母羊多排卵,增加双羔串。一年只能处理1次。
7、胚胎移植 应用胚胎移植技术能充分发挥母羊的繁殖潜力。1次超排发情配种,可生产合格胚胎7-8枚,生产优秀羔羊4-5只。
上一篇: 河北省内肉牛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
下一篇: 花生种子怎么贮藏、有什么需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