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仔猪咬尾巴怎么办?

仔猪咬尾巴怎么办?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查找营养原因 2、饲养密度和环境卫生 3、舍内通风,这个季节通风不良的可能性大,注意关注下午1点左右 4、外用药恩诺沙星、黄连素、青霉素、氯霉素等味道明显的消炎药。

首先改善饲料管理,投放全价料。另外,在饲料中应加入富含钠、钴、钙、铜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的添加剂。
圈中其他的猪,可适当给予镇静药,使其精神安定。在猪尾巴上可涂抹一些苦味无毒的药水(如用黄连熬出的中药水),这样,当猪再相互咬尾时,会溴到苦味,迫使其放弃咬尾巴。
1、改善饲养管理
2、满足猪的营养需要
饲粮营养水平要能满足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喂给全价配合饲料,定时定量饲喂,不喂不霉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饲槽及水槽设施充足,注意卫生,避免抢食争斗及饮食不均。当发现咬尾现象时,应及时对饲料营养成分进行分析,针对营养不足的部分尤其是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要及时补饲,以消除营养应激诱发的咬尾症。
3、改善环境条件
4、合理组群
把来源、体重、体质、性格和吃食等方面相似的猪组群饲养。每一猪群头数的多少,应依猪舍设备,圈养密度以及饲养方式等因素而定。在自然温度、自然通风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每群以10~20头为宜;在工厂化养猪条件下,每群也不宜超过50头。同一群猪个体的体重相差不能过大,在小猪阶段群内体重不宜超过4~5kg,在架子猪阶段,不超过7~10kg为宜。分群后要保持猪群的稳定,除因疾病或体重差别过大,体质过弱而不宜在群内饲养而加以调整外,不应任意变动。
5、适宜的饲养密度
猪的饲养密度以不影响猪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又能合理利用猪圈面积。一般猪场一头3~4月龄的肥育猪所需要圈栏面积以0.6m2为宜,4~6月龄为0.8m2,7~8月龄和9~10月龄则分别为1和1.2m2。但因我国南北气温相差较大,圈养密度也应因地制宜。
6、仔猪断尾
在仔猪生下当天,在离尾根大约1cm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掉并涂上碘酊或在仔猪生下1~2d内结合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尾下1/3处连续钳两钳子,两钳距离0.4cm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7~10d,尾的下1/3即可脱掉。该法简便,不出血、不发炎,效果好。
7、药物防治
通常有安定止痛剂、安定剂、镇静剂。

首先:搞点柴油加点辣椒粉涂在猪尾巴上。可以减少部分猪咬猪的习惯然后:把空消毒水瓶子钻个孔,用铁线系住挂在猪栏内,最好是悬空《干净些》,猪能咬到就行。猪多的话,多搞几个。您也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消毒水瓶子。尾巴药得严重的,要打消炎针,把坏死的部分用线扎住后剪掉,最后消毒上点青霉素粉。希望对您有帮助

为了避免相互咬尾,于1至2日龄将仔猪的尾巴剪掉一部分。如果咬尾问题严重,应该全面考察各个因素,以便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 猪少了尾巴不会造成什么经济损失,但如果因咬尾而感染,那么问题就复杂了。感染会严重影响生长率,甚至导致患猪死亡,还会影响猪肉品质,在屠宰场分为较次的等级。如果打算进行断尾的话,就应该在7日龄之前进行断尾。最佳时机在1-2日龄。此时断尾,在根部应保留至少2cm的部分。超过7日龄的猪只不宜断尾,除非情况紧急。 断尾应在清洁的环境中进行,可通过手术刀、去势器、手术剪或布剪子完成。断尾之前最好不用杀菌剂或其它药膏。为预防细菌感染,可于断尾之后在尾根伤口处蘸上消毒剂。如果发生咬尾,就说明生产中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需要对猪舍环境和管理过程进行检查,解决了相关问题之后通常可以避免咬尾事件。

由于缺少微量元素导致的。建议先清洗伤口,于患处涂抹紫药水防止感染。为了防止再咬,可在尾巴上涂抹一些苦味无毒药水,如黄连水。同时向饲料中添加钠、钴、钙、铜等矿物质及维生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