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的供给侧改革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我国畜牧业也面临四个问题,即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
去产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淘汰落后的产能,既小散养殖户自然淘汰。“十三五”期间,畜牧业的规模化率要提高到65%。二是调控种畜禽的产能,压缩种畜禽数量。种公牛要由1400头减少到400头;祖代蛋种鸡要由60万套减少到35万套;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则维持在80万套。
去库存主要是牛冷冻精液的问题。马有祥说,现在很多养殖场不用国家补助的精液,这导致库存明显增加,产生的维持成本也随之增加,对此,不少地区反应,库存的冷冻精液几年都用不完。
降成本也包括两个方面,即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就每公斤生鲜乳生产成本来说,我国为3.2元,新西兰为1.6元,欧盟为2元,美国为2.4元。这跟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是分不开的。而流通成本高的原因则是由于我国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有时候流通成本甚至超过了生产成本,养殖端和消费端两头亏。”
补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环境的问题。我国畜牧业每年产生粪便达19亿吨,而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只有50%,“希望到‘十三五’末,粪污的资源化利用率可以达到75%。”其次是草原生态保护的问题。我国牧区长期超载,导致草原的沙化严重,自“十二五”执行草原补奖政策以来,草原生态逐渐好转,“十三五”继续执行草原补奖政策。再其次是科技问题。我国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目前为50%,育种问题非常突出,这说明畜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偏弱。
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改革的过程就是农民要把控好自己生产质量和规模,这个事情核心的操作主体是农民。
上一篇: 越夏韭菜应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