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饲料是由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微量元素、维生素和非营养性添加剂等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只要掺入一定比例的能量饲料(如玉米、糠麸、高粱、大麦等)即成为能够满足畜禽营养需要的全价配合饲料。然而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用户使用方法不当,造成浓缩饲料的应有效果发挥不出来,导致畜禽生产性能下降,甚至造成畜禽中毒。因而,掌握浓缩饲料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正确选择浓缩饲料产品
目前,生产浓缩饲料的厂家很多,品种也不少,质量差别也很大,有的甚至生产一些伪劣产品。因此,应根据市场调查情况以及对生产厂的软硬件考察,确定所选用的厂商,其产品质量好且稳定,价格适宜,售后服务完善。这样才能为用户使用其产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合格的浓缩饲料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产品标签。标签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饲用对象、产品登记号或批准文号、主要饲料原料类别、各种营养成分含量(通常要求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水分含量13%以下,粗纤维含量8%以下,粗脂肪含量3%以上,还有钙、磷的含量指标等)、主要氨基酸指标、药物种类、剂量及停药期、抗氧化剂、防霉剂种类及数量、用法、生产日期、厂名和厂址。二是要有产品说明书。内容包括:使用方法、饲养效果、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三是要有产品合格证,并有检验日期及检定人的印章。四是要有注册商标。并标志在产品标签、说明书或外包装上,只有根据这些内容,才能选购到质量可靠的产品。
除此以外,还应根据畜禽的种类、生长阶段、饲养条件等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和使用。对用于不同畜禽以及不同饲养阶段、饲养水平和生产目的的各种浓缩饲料,由于其原料组成、质量要求及营养水平的需求不同,应该严格明确地区分开。选择通用型浓缩饲料是不够合理的,因为那样在营养上难以达到配套平衡。另外,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会根据浓缩饲料销售使用区域常用能量饲料的类型特点而设计出针对性强的浓缩饲料产品,因此在选择时应注意其产品特点。
浓缩饲料不能直接饲喂
浓缩饲料是配合饲料的中间产品,它是以蛋白质饲料为主(包括添加合成氨基酸),加上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或预混料(包括微量元素、维生素、防霉剂、诱食剂及促生长保健剂等)配制而成的。浓缩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均在30%以上,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高于畜禽需要量的两倍以上,因此,不能直接饲喂畜禽,必须按一定比例与能量饲料互相配合后才可饲喂,才能发挥浓缩饲料的真正效果和作用,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浓缩饲料与能量饲料合理配比
浓缩饲料的实际饲养效果,必须与一定比例的一种或几种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稻谷、糠麸类等)配制成全价配合饲料或粗料混合料后才能表现出来。猪、鸡等单胃动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生产月和不同生产水平等情况下,对浓缩饲料占配合日粮的比例各不相同。一般浓缩饲料可占全价饲料的10%-40%。
1、按固定比例配制。一般来说,浓缩饲料的产品说明书中都推荐有与常用能量饲料原料配合的比例,可以参照使用。为使浓缩饲料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具有通用性或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蛋白质浓缩料营养物质含量一般都加上了安全系数,因而按照参考配方结合当地的饲料原料状况配制成的配合饲料一般都能满足畜禽的营养需要。另外,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如生产水平高的优良品种,应用浓缩料时,配方必须严谨,不可轻易变动浓缩饲料用量和能量饲料种类及比例。
根据国家对饲料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凡合格的浓缩饲料必须具备:①产品标签,标签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饲用对象、产品登记号或批准文号、主要饲料原料类别、营养成分分析保证值、用法与用量、净质量、生产年月日、厂名和厂址。②产品说明书,内容包括推荐饲喂方法、预计饲养效果、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等。③产品合格证,并加盖检验人员印章,标明检验日期。④注册商标,并应标志在产品标签、说明书或外包装上。只要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就能选购到合格的浓缩饲料产品。此外,一次购买的量不要太多,以保持其新鲜度和适口性。
浓缩饲料的正确使用浓缩饲料不能直接饲喂浓缩饲料的营养全面,按一定比例与能量饲料配合,即可成为营养平衡的全价配合饲料,能够满足畜禽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再需要其他添加剂。但是,因浓缩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均在30%以上,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也比牲畜的需要量高2倍以上,因此不能直接投喂,必须按一定比例与能量饲料互相配合后方可饲喂,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浓缩饲料的作用,否则将会产生不良后果。
浓缩饲料与能量饲料的配比要适宜浓缩饲料与农户自产的能量饲料原料的配合比例一定要适宜,才能达到饲料的营养平衡。通常在浓缩饲料产品说明书中,推荐有与常用能量饲料原料配合的比例,可以参照使用。
浓缩饲料与能量饲料要混合均匀将浓缩饲料与能量饲料充分搅拌,通常采用生干料拌湿或生干粉投喂,不要喂稀料,更不要煮熟饲喂。喂浓缩饲料时,应充足供给清洁卫生的饮水,以利牲畜消化吸收。
上一篇: 菜花的生长习性?
下一篇: 柴油机输油泵输油量严重不足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