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如何防治河蟹抖抖病? 其他水产

如何防治河蟹抖抖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防治对策
  1.苗种预防
  (1)蟹农在购买蟹种时要注意不在病害重灾区购买大眼幼体、扣蟹,生产厂家也不能在病区选购亲本;不到作坊式的小型生产厂家购苗,应到有科研单位做后盾的持证厂家购苗。
  (2)养殖户应坚持自育自养蟹种,培育出健康蟹种,提高蟹种抗病能力。尽可能购买本地土池培育苗种,蟹种入池前最好用3%~5%的食盐溶液消毒5分钟或用15ppm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5分钟。
  (3)一口池塘中最好一次放足同一规格、同一来源的蟹种,杜绝同一水体中混放多品种、多规格的种源,以减少相互感染的机率。
  2.药物防治 在蟹种放养前,池塘和蟹种必须用药物消毒,尽可能降低病菌的影响。在投喂的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土霉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药物,用于内服防病。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二氧化氯等消毒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用生石灰改良水质,生石灰每次每亩用量7公斤~8公斤,化水后趁热全池泼洒。一方面可杀灭病菌,使河蟹长期生活在优良的环境中;另一方面提供了钙离子,促进河蟹顺利脱壳,快速生长。
  3.严管防治 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管理、强化管理,及时准确发现病情,做到对症下药。
  坚持每日巡塘,发现病蟹应立即诊断病因,并隔离专池治疗。发现死蟹查明病因后立即深埋,防止水体再度感染。严格操作程序,特别是在抖抖病发病高峰期,要做好投饵工具的清洗与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加强水源管理,杜绝循环水在养蟹中的应用,实现进排水分开,防止一池发病,祸及邻近蟹塘。在投饲时,要保证饵料新鲜适口,不投腐败变质饲料并及时清除残饵。有条件的话可用全价配合饲料投喂,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可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
  4.生态防治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行生态预防蟹病是预防抖抖病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1)塘口改造、彻底清塘 将养蟹池塘进行技术改造,使进排水实现两套渠道,互不混杂,池底平坦,四周有一定坡度,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每年成蟹捕捞结束后要用生石灰(150公斤/亩)或茶粕彻底清塘,并充分曝晒池底,促进池底的有机物矿化分解,改良池塘底质环境。 
  (2)栽足水草,模拟天然栖息环境 河蟹池塘需移植较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依乐藻、苦草等,一方面为河蟹提供优质的植物性饵料,另一方面模拟天然栖息环境促使其脱壳生长。水草的覆盖面积最好超过30%。
  (3)水质调节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抖抖病的发生与蔓延。夏秋高温季节要加深池水,保持水位在0.8米~1.2米,勤换池水,每星期冲水一次,既防止水质恶化、老化,又可促进河蟹脱壳生长。还要定期测量水体pH值、透明度等理化因子,及时调节水质。 
  (4)提倡生态养蟹,推行健康养蟹 积极推行生态养蟹措施,结合稻田养蟹、河沟养蟹、种草养蟹等方法,营造适合河蟹生长的生态因子,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预防抖抖病。在精养蟹池内积极推行鱼蟹混养、鱼虾蟹综合养殖等健康养殖技术。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适当降低河蟹产量,减少河蟹自身对其生存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是控制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适度套养少量花白鲢或鳜鱼、乌鳢等凶猛鱼类以清除残饵、净化水质,捕食病鱼、病蟹,预防蟹病。合理投喂、正确掌握“四定”和“四看”投饵技术,充分满足河蟹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5)换茬养蟹 在蟹病严重的池塘,可采用换茬轮作的方法,每2年~3年轮作一次,利用生物间相互作用及更换生态环境来抑制病毒、细菌,从而达到预防抖抖病的目的。
  (6)投放光合细菌 在精养蟹池中投放一定数量的光合细菌,使其在池塘中充分生长发育并形成优势种群。光合细菌可以促进分解矿化有机废物,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澄清水质,保持水体清新鲜嫩,同时有效地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利用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而达到预防蟹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