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如何防治河蟹“颤抖病”? 其他水产

如何防治河蟹“颤抖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主要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引起。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致不吃食,腮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这是由于神经受病毒侵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以至解体的结果。在疾病后期常继发嗜水气单胞茵及拟态弧茵等感染,使病情恶化,肝胰腺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背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河蟹颤抖病在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自1997年以来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还是网围、网拦养蟹,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从体重3克的蟹种至300多克重的成蟹均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是当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河蟹颤抖病的病原不仅侵袭鳃、肠、肝胰腺、肌肉、且侵袭心脏、神经等要害器官,因此治疗必须采用三步曲治疗法,才能取得理想治疗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杀灭蟹体外寄生虫(固着类纤毛虫)。

第二步外泼消毒药与内服药饲相结合。外泼消毒药可选用溴氯海因、二氯海因、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外泼消毒药的次数随病情轻重及消毒药的药效在池水中的持续时向而定,一般一个疗程为2-4次。内服药饲为克抖威,或蟹安Ⅲ号(山西省鱼虾安水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拌人饲料中,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连续投喂7天;如病情眼严重,内服的药量可以加倍,或增加投喂药饲的天数,在河蟹停止死亡后再投喂2天药饲。

第三步河蟹颤抖病治愈后,全池泼一次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以适合河蟹生长。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在治疗时必须严格按照三步曲治疗法进行,否则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为:

1.在治疗河蟹颤抖病前,必须先杀灭河蟹体外寄生虫。因累枝虫、钟虫、聚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在蟹的体表和鳃上时,这些虫的柄在基部(即在蟹壳及鳃的外表)可扩大成一附着盘;同时柄又可将蟹壳及鳃组织穿一个小孔,柄插入壳及鳃组织内后成树根样,有一条主根及多条支根。如不先杀灭蟹体外寄生虫,则蟹壳及鳃上的伤口就成为病毒、病菌等的侵袭门户,病情会更加严重;且一边治疗,一边大量感染,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外泼消毒药与内服药饲必须相结合,将水体中及蟹体内外的病毒、病菌都杀灭。外泼消毒药的质量一定要好,用药量要算准,泼药的次数要随病情轻重及消毒药的药效在池水中的持续时间而定。不能认为外泼一次消毒药就可以了,因为外泼一次消毒药,当时可将水体中、淤泥最表层及蟹体外的病毒、病菌杀灭,但淤泥下面的病毒、病菌则未被杀死同时,河蟹的颤抖病尚未治愈,病蟹还不断向水中排放病毒和病菌,在疾病流行季节,尤其是热天,病毒、病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所以,一般要隔天泼一次消毒药,如病情严重,则治疗开始时甚至须连续泼药2-3天后,再隔天泼一次,直至治愈为止。

3.内服药饲一定要拌匀,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颗粒药饲,且要撒得开、撒得匀,保证尚能吃食的病蟹都能吃到足够的药量。绝对不能将药饲料捏成团投喂。因河蟹主要是用二只螯整足夹住饲料啃着吃,所以对制备药饲的要求比治疗鱼病时更高,在水中的稳定性要更好;同时药饲的用量要算准。如蟹池中混养吃食鱼,则在上午、下午应先将鱼喂饱,药饲在傍晚投喂应稍推迟些,尽量使鱼少吃些药饲;同时适当增加投喂药饲的量。

4.一定要尽量争取早治及治疗彻底。一旦疾病严重,病蟹失去食欲,就无法治疗。同时绝对不能从每天死几百只蟹减少为死几只蟹时,就认为是治好了;或为了节省药费就停止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