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矮花叶病有什么发病规律? 玉米

玉米矮花叶病有什么发病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玉米矮花叶病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初春、越冬蚜虫复苏后,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获毒,有翅蚜虫迁飞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及杂草上,以后在春、夏玉米上为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回到杂草上越冬。6―7月份如天气干旱,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而利于蚜虫繁殖、迁飞,发病重。春玉米早播、夏玉米晚播均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 二是春玉米适期早播,能避病增产;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加玉米自身的抗病力。及时拔除病苗、病株,减少再侵染源。
2.药剂防治 在小麦乳熟期蚜虫迁飞高峰,及时喷药2―3次。药剂参照麦蚜防治。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考蚜虫的扩散而传播。冬季温偏高利于蚜虫安全越冬,蔬菜大棚面积的扩大会增加蚜虫的越冬基数;春季旱情较重有利于蚜虫的暴发,而干旱使玉米苗期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玉米感病品种面积大,易感病的生育期生与蚜虫重发期吻合则发病重。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大部分不抗矮花叶病毒。近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比较复杂,春玉米的播期拉得很长,蚜虫发生危害高峰期正与春玉米易感病的苗期想吻合;田间管理粗放,荒草重,预期是靠近沟渠路边、村庄周围寄主毒源较少;土壤养分不均衡,施肥比例不当,有机肥用量减少,锌、铁等微肥缺乏,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