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玉米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选择叶片数适当、叶片直立的抗病性品种;积极推广宽窄行栽培,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等能提高玉米抗逆性的栽培技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土壤潮湿,容易积水的地块要开好四沟,排去积水,降低田间湿度;不要在玉米地里混作四季豆、黄瓜、南瓜等高杆和攀缘作物,秋收后要及时将带病玉米植株运出地块烧毁。    2.发病初期及时剥除病叶鞘及脚叶,集中烧毁。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岗霉素150毫升或25%井岗霉素晶粉25克,加水50—75千克或5%退菌特1000倍液针对植株下部茎杆和发病叶鞘喷雾。   

玉米纹枯病是我县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在玉米生产上较常见危害十分严重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每年6—7月开始发生。防治方法如下:
一是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及时剥去基部感病叶鞘和叶片集中销毁,以切断病害发生的“桥梁”,防止病害继续扩大蔓延,剥除植株基部病叶鞘的同时,用生石液涂抹病叶鞘部位杀死病菌减少菌源。
二是药剂防治:在玉米苗一米左右时,使用化学药剂重点防治玉米基部,保护叶鞘,早防治效果好,防治药剂:亩用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100-150克或5%水剂100-150毫升,兑水75-100斤喷施玉米基部叶鞘;用40%多菌灵可溶性粉剂,每亩100克兑水75-100斤喷施玉米基部叶鞘;用50%石菌灵(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兑水75-100斤喷施玉米基部叶鞘。以上药液一般连续喷两次以上防治效果较好。

综合防治措施
  应遵循“抗病品种为前提,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是关键”的综合防治原则。
  1. 加大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选用具有强抗、高抗、耐病特性的玉米品种,即便田间发生了纹枯病,由于植株抗性强,仍然可以生长良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鉴于目前抗纹枯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较少,今后应加大此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
  2. 以农业措施防治为基础
  ①科学整地施肥。播种前要深翻土壤,减少表层土壤中菌核的数量;合理密植,注意排渍降湿,均衡施肥,增施有机肥,补施钾肥,配施磷锌肥,避免植株生长过旺,提高抗病力(高德武,2013)。
  ②合理轮作倒茬。在有纹枯病为害的土壤上连作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病害加重,所以应尽量避免同一地块重复种植玉米(高德武,2013)。
  ③搞好田间卫生。田间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早剥离病叶,晒干烧掉或深埋,控制病菌的蔓延,并注意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病原寄主。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
  3.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农技部门要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认识到纹枯病防治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纹枯病的识别要点和防治方法,在病害高发期最好能进行现场防治方法示范,使病害防治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4.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2%的浸种灵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当田间病株率达到3%~5%时,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400~500毫升,或40%纹霉星可湿性粉剂50~60克,或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50~70千克喷雾,隔7~10天再喷1次。为促进病苗恢复,增强植株抗病力,防病时可加入408芸苔素和磷酸二氢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喷药前一定要将已感病的叶片及叶鞘剥去(这样防治效果更佳),喷药重点是玉米植株基部。

1)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2)选用抗(耐)病的品种或杂交种,实行轮作,合理密植,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3)药剂防治、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02%拌种后堆闷24~48小时。发病初期喷洒1%井冈霉素0.5kg对水200k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剂25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

一、清除菌源:一是清除病株并进行翻耕。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次年初次侵染源。二是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及时剥去基部感病叶鞘和叶片,集中烧毁,以切断病害发生途径,防止继续扩大蔓延。在发病严重地区,可于中耕除草时,剥除植株基部的病叶鞘,并结合用药涂茎基部病叶鞘。

二、栽培防治:栽培防治是在高产的前提下,利用耕作栽培措施以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有利于寄主作物的生长发育。一是选择优良抗病的杂交种。如目前生产上推广的鲁单981、金海5、农大108等品种。二是注意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三是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等,以减轻病害。

三、药剂防治:使用药剂重点防治玉米基部、保护叶鞘。可选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0-1500倍液,每亩用量为50-22.5毫升,对水22.5-30公斤喷雾;或用40%菌核净1000倍液喷雾,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1、农业防治。

  ①清除病源。清除病株并进行翻耕销毁菌核,铲除田间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次年初次侵染源。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及时剥去基部感病叶鞘和叶片,作为饲料或集中烧毁,以切断病害发生的“桥梁”防止病害继续扩大蔓延。在发生严重地区,可于中耕除草的同时,剥除植株基部的病叶鞘,并结合用药涂茎基部病叶鞘,效果更佳。
  ②选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种或杂交种。
  ③栽培防治。选择适当的播期,尽可能避免病害的发生高峰期(孕穗到抽穗)与雨季相遇;发病后,注意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

2、药剂防治。重点防治玉米基部,保护叶鞘。可用1.5%井岗霉素水剂,每亩50--75毫克,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50%福--福甲胂--福锌可湿性粉剂(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或40%菌核净每亩100克,兑水75--100千克喷雾。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1.叶片过于宽大,生育期长的杂交品种发病重,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发病轻。

2.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做到氮、磷、钾配合使用,合理密植,提倡宽窄行种植,低洼地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病力,减轻发病。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也不影响产量,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并进行深耕翻土,以消灭越冬菌源。

3.播前药剂拌种,可用5%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每100kg种子拌种100g。

4.于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ml,或25%丙环唑乳油10~15ml,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15g,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没加水30~45kg,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雾。如无上述药剂,也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500~8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均匀喷雾。一般间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连喷2次,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