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金针虫如何防治?请教了!
危害特点:
一、是取食小麦须根及主根,使麦苗地上部分枯死;
二、是麦苗开始形成次生根及分蘖时,幼虫取食地下茎、茎基部,小麦地上部枯死,造成缺苗断垄。
小麦金针虫防治时期
金针虫每三年完成1代,一年中,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是两个为害高峰,而以早春为害严重。如果冬前没有进行防治的麦田,来年春季小麦返青后一定要密切注意,一旦发现有金针虫的危害,立即用药防治,尽量减轻损失。
防治金针虫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一、适时浇水,可减轻金针虫危害,当土壤湿度达到35~40%时,金针虫停止危害,下潜到15~30厘米深的土层中。
二、深翻和精细整地,特别是麦收后及时翻耕,可将部分成虫、幼虫、蛹翻至地表,使其遭受不良气候的影响和天敌的杀害,增加死亡率。
化学药剂防治
可采用药剂拌种、撒毒土和灌根等方式。拌种可选用科拌240,没有用科拌240的冬前和小麦返青期发现金针虫为害造成死苗时,要及早灌根,可用地霸兑水30―50公斤。发生面积大的地块,可采用撒毒土的办法,用亥肥宝每亩1―2公斤,或肥地龙168每亩1.5―2公斤,拌细土25公斤顺垄条施,撒后及时浇水。
一、危害特点及发生条件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主要有金针虫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三种,为多食性地下害虫,常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幼芽和幼苗,能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较大的玉米苗根茎部取食为害,造成缺苗断垄。
金 针虫每3年完成1代,以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越冬。幼虫可咬断刚出土的小麦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小麦抽 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维管组织,呈碎屑状,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相对一面 的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被害叶片干枯后,呈不规则残缺破损,并喜欢吮吸折断小麦麦茎秆中流出的汁液。
二、金针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①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平均在10-15℃时活动危害最盛,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机,土壤温度上升到20℃时,则向下移动,不再危害,冬季潜居于深层土壤之中越冬。越冬幼虫 早春即上升活动为害,10厘米土温7-12℃时是为害盛期,超过17℃停止为害。细胸锥尾金针虫适宜于在较低温度下生活,越冬土层浅,早春回升为害期早, 秋后也较耐低温,入蛰期迟。因此,一年内为害期长。对小麦一年两度为害(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而以早春正值越冬幼虫长期饥饿之后,所以受害严重。
②土壤湿度 金针虫喜湿润环境,在干旱土壤里为害很轻。细胸锥尾金针虫不耐土壤干燥环境,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
③ 耕作栽培制度 精耕细作地区一般发生较轻。麦收后及时伏耕,可加重机械损伤,破坏蛹室及蛰后成虫的土室,并可将部分成虫、幼虫、蛹翻至地表,使其遭受不良气候影响和天敌 的杀害,增加死亡率。而耕作粗放地区或者是间作套种面积较大地区及荒地、杂草丛生的地段较多,耕翻机会少,滋生的金针虫各虫态能比较安全地完成生活史,这 些地方金针虫普遍发生较重。
三、防治措施
金针虫幼虫长期在土壤中栖息为害,防治较为困难。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田间管理特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采取成虫防治与幼虫防治与结合,播种期防治和生长期防治相结合,人工诱杀与药剂治虫相结合,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1、农业技术措施。
(1)精细整地,粗耕细耙,杀伤虫源;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
(2)浇水可减轻金针虫为害。当土壤湿度达到35-40%时,金针虫即停止为害,下潜到15-30厘米深的土层中。在早春小麦拔节后,气温回升,金针虫开始活动并危害小麦的基部节间,此时也适逢小麦生长需水时期,因此及时进行浇水,可起到即防虫又能促进小麦高产的效果。
2、化学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采用目前高效无公害的拌种剂丰洽或者农洽三合一或者氟虫腈进行药剂拌种,减少危害。
(2)毒土、毒饵治虫。在黄昏时撤在田间麦行,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将其杀死。
(3)灌根。对于冬前小麦出现因金针早危害造成的死苗,要及早进行灌根,防止虫害的漫延。对于出现虫害的地段要适当增加灌根面积,提高防治效果。
上一篇: 羊李氏杆菌病的发病特点有哪些?
下一篇: 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