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用于榨油的玉米胚是在玉米加工淀粉时分离到的副产品,而高油玉米用于加工榨油,包括胚的分离和胚的榨油两个过程。
(一)玉米胚的分离
玉米胚的分离主要有干法脱皮提胚制粉和湿磨法提胚制粉。原料不经润水处理直接脱皮提胚制粉,称为干法脱皮提胚。一般籽粒水分含量在18%左右时可采用,但加工损失大;湿磨法提胚制粉法,是籽粒经浸泡处理后再脱皮提胚制粉。湿磨法的提胚率和出油率高,其生产工艺流程是:
(1)浸泡
清选后的籽粒先用二氧化硫溶液(浓度为0.15%~0.2%,pH值为3.5,温度50~55℃),浸泡40~60小时。利用二氧化硫溶液的还原性和酸性分散破坏籽粒中的蛋白质网状组织,使籽粒中的胚、皮、淀粉游离分散。浸泡桶一般为直径5~6米,高12~15米的不锈钢桶。
(2)破碎与胚的分离
浸泡后的玉米籽粒已经软化,各组织成分之间疏松,经磨或破碎机的破碎,再经胚分离槽加水使胚浮在水面,分离出胚。利用胚分离槽是我国的传统工艺,但分离率最高仅有85%,分离效率低。目前国外和我国较大的加工厂都使用旋流器进行分离,胚分离率可达到95%以上。
(二)玉米胚榨油
玉米胚和其他油料一样,榨油过程同样需要清理、轧胚、蒸炒、压榨等过程。浸出法(萃取法)是近代先进的榨油法,出油率高,饼粕的利用效果也好。但由于玉米胚大多是淀粉厂或其他玉米加工厂分离出来的,玉米胚原料不多,所以玉米胚榨油大部分采用压榨法榨油,除非能集中相当量的玉米胚才适合建立一定规模的浸出法玉米油厂。玉米胚榨油的工艺流程为:
玉米胚→预处理(筛选、磁选)→热处理→轧胚→蒸炒→压榨→毛油
1.预处理
用于榨油的玉米胚应具有一定的新鲜度;存放的时间越短越新鲜,对提高出油率和保证油品质量越有利;反之,存放时间过长,会降低出油率,影响油的质量,甚至产生霉变,还有污染的可能,制得的玉米油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玉米胚的存放时间不要过长,最好能新胚入榨。如果做不到新胚入榨,可以将玉米胚晒干或炒熟存放,防止其变质。
进入榨油车间的玉米胚有干法和湿法分离的玉米胚。干法玉米胚由于分离效果差,夹杂着许多淀粉和玉米皮。而影响出油率的最大杂质因素就是淀粉,在玉米胚蒸炒过程中会糊化,减少压榨过程中油脂流出的流油面积,堵塞油路,因此在榨油前应该用筛分法尽可能地将这些杂物清除。湿法分离出的玉米胚纯度较高,出油率也高。玉米胚在进入压榨机前还应进行磁选处理,除去磁性物金属碎屑,以保护榨油设备。
2.轧胚
玉米在破碎提胚前,一般都经过润皮的工序,使玉米胚中的水分含量增多,轧胚前必须先进行软化处理,调节玉米胚的温度和水分,降低其韧性。软化可用热风烘干机,干燥至水分10%以下,然后再进行轧胚工序。
轧胚的目的是为了使胚芽破碎,使胚芽部分细胞壁破坏、蛋白质变性,以利于出油。一般的小榨油厂采用φ200×370型轧胚机,轧距要调节合适,轧成的胚厚度不超过0.5毫米,最好在0.3~0.4毫米。轧胚时进料要均匀,不能忽多忽少,玉米胚应该压得薄而不碎、不露油。
3.热处理
热处理也就是蒸炒。这是玉米胚榨油预处理阶段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油的质量和榨油效果。在蒸炒过程中,通过加热可以使蛋白质充分变性和凝固,同时使油的粘度降低,以及油滴进一步聚集,利于油脂从细胞中流出,也有利于提高毛油质量,为榨油提供有利条件。
蒸炒效果受水分、温度、加热时间、加热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温度的掌握。干法提胚或胚的。水分在12%以下时蒸炒要加水。在蒸炒初期,温度要升得快而均匀,温度不必升得过高。蒸炒的全过程用时40~50分钟,水分降至3%~4%。经蒸炒的料温在进入压榨机前争取达到100℃。
4.压榨
压榨机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现在均采用螺旋压榨机,靠压力挤压出油。要获得高的出油率,必须保证压力在 69兆帕以上。常用的95型螺旋压榨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为:
上一篇: 购买肥料产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下一篇: 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