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如何让平菇高产、稳产? 其他蔬菜

如何让平菇高产、稳产?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掌握适宜的生长环境。①温度。各种菇都需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菌丝体和子实体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还“喜欢”变温条件,如平菇每天若能给予10%的温差刺激,则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大部分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5%左右。子实体发育的适温一般在15%左右。随着科技的进步,为了扩大栽培领域,扩展栽培时期,目前已培育出低温型、高温型、广温型等优良品种,我国大江南北都可种植。
  ②湿度。多指空气相对湿度,这不仅与菌菇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而且还影响料内水分的散发,特别是在子实体发育期间。若湿度不足定会减产,若低于60%子实体不生长,低于45%原基停止分化,甚至死亡。适宜的空气湿度为85%~93%(子实体生长期)。栽培过程中以喷雾方式加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是必需的措施。特别是后期,还往培养基中注水或浸泡培养基。均可相应增加产量。
  ③光照。平菇对光照的要求不高,菌丝体可以在黑暗条件下生长。子实体分化、生长时需一定的散射光,忌强光直射。但完全黑暗,子实体发育缓慢。适宜的光照可以调节温度,还可以使菇体色泽鲜艳。
  ④酸碱度。食用菌多喜微酸性环境,一般pH值不超过7(中性),宜在5.5—6.5之间,但平菇较耐碱,pH值8时也可生长。而猴头菇耐酸,pH值5时也可以生长。还应注意当地水质,即其pH值。在配料时应注意创造适宜的酸碱度环境,有的加石灰或加硝酸铵等酸性肥料,一则增加钙、氮素,二则可调节培养料的pH值。为防止过酸或过碱,加一定量的石膏,可以起缓冲作用。
  ⑤调节空气成分。各种食用菌都离不开氧气,若氧不足菌丝生长就不良。子实体也长不好。甚至死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菇体还会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栽培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的空气成分。
  2.让茵丝后熟,延长发茵时间。菌丝后熟培养。是指菌丝完成初步发菌后,先不急于出菇,而是创造条件使之继续进行营养生长,延长发菌时间。延长菌丝后熟期可获得大幅度增产,为此,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①调配基料营养。食用菌的健壮与否。不但是碳氮比的问题,而且与基料的营养是否全面、是否均衡等关系密切。如在配料时每250千克原料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120克,即可满足菌丝对营养的需求。
  ②严格避光培养。播种开始即严格避光,尤其是进入发菌棚以后,更应保持避光培养。
  ③保持低温环境。这是后熟发菌期的关键条件之一。在一般条件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发菌场所的温度,使菌袋不能过早出菇,以尽量延长发菌时间:有条件的可采取空调降温;规模化生产,应采取冷库过渡的办法,15天即可完成后熟发菌。
  ④降低空气湿度。在发菌期间,为保证发菌成功率,尽量降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60%以下)。夏季潮湿多雨,很难达到该要求,可顺其自然。但应力求稳定,不使菌袋接受较大的湿差刺激,以保证后熟的持续性。
  ⑤防治病虫害。菇棚的处理应严格、规范,播种前对菇棚彻底消毒杀菌杀虫。在发菌期间。每3—7天喷洒1次“百病去无踪”溶液,气温高于13℃时,根据虫害基数适量喷施菊酯类药物进行驱杀。
  3.利用熟料栽培。熟料栽培是指培养料配制后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然后进行播种和发菌的栽培方法。熟料栽培的好处是:①高温灭菌后的培养料排除了杂菌和害虫的干扰,促进料内营养物的分解,菌丝生长快,繁殖量大,对培养料的吸收利用率高,获得稳定高产。
  ②熟料栽培使人工控制能力得到加强,既能够在低温下加温发菌、正常出菇。又能避免高温下非熟料栽培时经常发生的“烧菌”现象,因而提高了单位种植面积的收益率。
  ③熟料栽培用种量少,一般为培养干料的5%左右。
  ④熟料栽培出菇早,这在早秋出菇尤其明显,因熟料栽培菌丝生长缓慢、产温低,所接受的光照、环境变化时间长。因此,比半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更容易提早出菇。

4、培养料配方及处理

(1)配方。1.棉子壳100%,硝酸磷钾肥0.8%,802或农丰大力士10毫升;2.棉子壳50%,玉米心48%,硝酸磷钾肥1%,磷酸二氢钾0.2%,食用菌营养素0.8%;3.玉米心100%,复合肥2%,食用菌营养素0.5%,食盐1.5%。以上配方均加0.15%~0.2%的多菌灵和2%~3%的石灰粉。

(2)拌料。1.人工拌料。水泥地面的要将用水量减少至130%;砖面的提前用水洇透,以减少营养水的流失。人工拌料时,前几遍翻拌要快,要保证掺料均匀。2.机械拌料。栽培规模大的多采用机械拌料,机械拌料要掌握好料的水分。

(3)加石灰粉与喷杀虫剂的时间要错开。先调料,后喷药。发酵料栽培加石灰粉与喷杀菌剂要错开1~2天,生料栽培要错开2~4小时。无论是掺料还是翻料,调好堆后,都应用药剂封料防虫。

(4)装袋前检验。低温季节生料栽培时,料温不能太低,当温度升至20℃再装袋。调好的料不能有异味,若有异味可喷2%的明矾水或5%的过磷酸钙清液。料的pH值要保持在8~9。待料稳定后,集中装袋。

5、装袋时明确分工

(1)供料工。供料工要把好调料关,边掺料,边调料。

(2)供菌种工。供菌种工要消毒好菌种,用大盆或桶盛消毒水(高锰酸钾),将菌种在消毒水中浸一下,消毒后剥袋。高温季节用塑料专用小桶盛菌种,装袋工每人一个;低温季节可直接将菌种剥袋后放在料堆上。

(3)装袋工。装袋时要注意菌袋的松紧,避免以后采菇时带掉料块;预先在菌袋上扎好孔的要把菌种摆在孔处;装袋后扎孔的要把菌种尽量上下摆匀,这样发菌时,菌丝上下生长均匀。

(4)搬袋、摆袋工。摆袋工要按装袋时气温高低将菌袋3~5层交叉叠放,堆放菌袋的地方铺一层地膜,并撒石灰粉。

6、菌袋管理

菌袋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平菇产量的高低。装袋后菇房或菇棚内要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要偏干、偏碱。菇农要制作一个检查明白卡,上面注明菌丝生长期需要的适宜温度,每2~3小时检查1次,分别记录详细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装袋后7天,料温可基本稳定。菌袋上下左右垛间应多放几支温度计,不仅要看房内或棚内温度,而且要看菌袋垛间温度。尽量中温发菌,温度保持在18℃~22℃。气温高时应倒垛降低菌袋层数,气温低时应覆膜增温。

平菇高产三要素

1、高营养  

均衡全面的营养是平菇高产的物质基础,但在传统的配方中往往氮素不足,因为无论你加了多少的玉米粉或麸皮,增加的却是碳源而非氮肥.为什么呢玉米粉中大都是淀粉,也就是碳水化合物,粗蛋白的含量只占了7%左右,折合纯氮就少的可怜,麸皮粗蛋白含量百分之十几,折合纯氮才二点几.而培养料中的氮肥与产量是成正比例的.过多的玉米粉或麸皮还会带来负作用,容易造成污染.所以添加氮源要想他法.

微量元素,在平菇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中作用很大,虽用量很小,一般的农资市场很难买到真正的微肥,因为真正的微肥,其鳖全剂成本很高,售价也高,不是几角钱或一元多钱就能买到的.

加入偏高的营养能使出菇后劲足,多出菇。高营养配方:棉籽壳500、锯沬或秸秆或甘蔗渣500、麸皮150、玉米粉80、糖5、磷酸二氢钾1、硫酸镁1、过磷酸钙25、石灰60、尿素5、多菌灵1.5。

2、熟料生产

由于加入了高的营养,必须进行熟料生产,如用生料生产必将会导致菌袋大量的污染。  

当温度低于25度时开始批量生产。将主料用水预湿后闷一晚上,第二天将辅料加入其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建堆发酵,堆高1.2-1.5、宽1.5、长不限,每天翻堆一次,第三天开始装袋,选择折宽为25cm-28cm、长45cm的聚丙稀袋子,装料时松紧度要一至。料装好后即上锅灭菌,灭菌时需用大火,必要时可用鼓风机助燃。当料内温度达到100度时保持8小时,此时可用小火来保持料内温度。停火后在锅内闷6小时即可出锅至消毒干净后的接种室,当袋内温度降到30度以下时进行无菌接种。发菌管理,发菌期间需注意内温过高,如温度太低可堆积培养。

3、出菇管理     

直接出菇或脱袋垒墙于半地下式出菇,该法出菇非常密集,注意喷水量与通风。早、晚各喷一次雾水,在出菇高峰期需要大量的通风。在每出完一茬菇后往菌墙内灌石灰尿素水。石灰用量为百分之一,尿素用量为千分之一。

水分,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培养料中有多少水分就能出多少菇,然而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却是这样的;出一市斤菇要消耗一公斤水分.从你装袋时的含水量就能看出你能出多少菇,所以要想提高产量,不补水是不行的。在每出完一茬菇后补一次营养水。

袋栽平菇高产稳产六要点

1、科学选用菌袋

(1)菌袋规格。在实际生产中,要依据不同的栽培时间,选取相应规格的菌袋。夏末秋初选用20厘米×40厘米或22厘米×45厘米的菌袋,秋季选用24厘米×45厘米或25厘米×50厘米的菌袋,秋末冬初选用25厘米×50厘米或26厘米×52厘米的菌袋,冬季选用25厘米×50厘米或28厘米×55厘米的菌袋。

(2)菌袋质量。菌袋不要选用透明度较高的塑料袋,应选用颜色稍灰暗的高密度低压聚乙烯塑料袋。

(3)菌袋准备。趁农闲时先将菌袋的一端系好,系绳长约20厘米,系时留1.5厘米的头。可提前在菌袋上扎3~4排孔,这样可省工、省时。

2、菌种的选择与制备

(1)菌种的选择。要依据不同的栽培时间选择不同特性的菌种,坚决杜绝在高温季节栽培低温菌种,低温季节栽培高温菌种。要多选几个品种,分批投料,随季节供应不同类型的平菇。同一品系的菌种要实行轮换栽培。

(2)菌种的制备。有条件的最好自制菌种,以降低成本。原种用麦粒、玉米粒、高粱粒制备均可,栽培种尽量用纯棉子壳制备,也可适当掺些玉米心。

3、建菇房或菇棚

可将旧房稍加改造,房顶改造成薄膜顶,墙上刷石灰,并喷施杀虫剂如辛硫磷、敌敌畏等,再用硫黄熏一下;房内地面整平后,铺一层10~15厘米厚的新土,发菌时再铺一层地膜。也可依据投料量,在村前屋后的空地或坑塘边搭建菇棚。如果菇农自身条件允许,最好建标准化的菇房或菇棚,分批投料,进行规模化生产。

要想高产必须具备以下几点:①温度。各种菇都需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菌丝体和子实体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还“喜欢”变温条件,如平菇每天若能给予10%的温差刺激,则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大部分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5%左右。子实体发育的适温一般在15%左右。随着科技的进步,为了扩大栽培领域,扩展栽培时期,目前已培育出低温型、高温型、广温型等优良品种,我国大江南北都可种植。 ②湿度。多指空气相对湿度,这不仅与菌菇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而且还影响料内水分的散发,特别是在子实体发育期间。若湿度不足定会减产,若低于60%子实体不生长,低于45%原基停止分化,甚至死亡。适宜的空气湿度为85%~93%(子实体生长期)。栽培过程中以喷雾方式加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是必需的措施。特别是后期,还往培养基中注水或浸泡培养基。均可相应增加产量。 ③光照。平菇对光照的要求不高,菌丝体可以在黑暗条件下生长。子实体分化、生长时需一定的散射光,忌强光直射。但完全黑暗,子实体发育缓慢。适宜的光照可以调节温度,还可以使菇体色泽鲜艳。 ④酸碱度。食用菌多喜微酸性环境,一般pH值不超过7(中性),宜在5.5—6.5之间,但平菇较耐碱,pH值8时也可生长。而猴头菇耐酸,pH值5时也可以生长。还应注意当地水质,即其pH值。在配料时应注意创造适宜的酸碱度环境,有的加石灰或加硝酸铵等酸性肥料,一则增加钙、氮素,二则可调节培养料的pH值。为防止过酸或过碱,加一定量的石膏,可以起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