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花生 > 花生锈病的发病特点有哪些? 花生

花生锈病的发病特点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花生锈病是指花生叶片染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针尖大小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淡红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叶片先发病,渐向上扩展。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叶柄、托叶、、果柄和果壳染病 夏孢子堆与叶上相似,椭圆形,但果壳上数量较少。

花生锈病在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但以结荚期以后发生严重。主要侵染花生叶片,亦可为害叶柄、托叶、茎秆、果柄和荚果。叶片染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出现针尖大小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淡红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红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叶片先发病,渐向上扩展。叶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干枯,似火烧状。叶柄、托叶、茎、果柄和果壳染病夏孢子堆与叶上相似,托叶上的夏孢子堆稍大;叶柄、茎和果柄上的夏孢子堆椭圆形,长1~2mm,但夏孢子数量较少。
病株较矮小,形成发病中心,提早落叶枯死。收获时果柄易断、落荚。

花生锈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使花生减产和变质:

(一)是叶片发病后,叶片失绿变褐色,光合作用受抑制,使花生结实不饱满而减产;

(二)是病菌侵染荚果产生大量的麻壳果仁而减产,品质下降。花生麻壳果仁是锈病产生的最终结果,轻者使荚果壳外表皮网纹间出现斑点缺失,粗糙无光泽,但果仁不变质,商品价值下降;重者果壳变黑褐色,成筛网状,仁果衣变褐黑色,果仁质变,部分可食用,但无商品价值;极重者果壳变成薄如翼、状如网,黑色穿孔,果仁通体变黑色、味苦,无食用和商品价值。据旱地花生大面积调查,锈病一般使花生减产25.3%,平均每亩减产48.28公斤。

花生锈病的发病原因:

1、土壤、种子带菌

花生生产区种植面积大,土地无轮作余地,只有连年重茬,且种子大部分由农户自留,在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锈病发生,因而本地存在大量菌源。花生锈病主要通过本地复孢子在花生病残体和自生苗上越冬,待次年花生出苗后,复孢子借气流传播于花生苗体,成为初侵染源侵入苗体,待条件适宜时表现出病症病状。

2、气候条件适宜

当地每年5—6月和8月下旬—9月中旬期间常为多雨季节,温度较高,雨水多、雾大、露水重,晴雨交叉,温差变幅大,很容易形成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气候条件,引发病害。当春花生迟播或秋花生早播,发病均较重。比如2008年5月25—28日,该县出现连日大风暴雨,阴雨天延至6月1日,期间气温在22—34℃,温差变幅大。此时夏花和正处于开花插针旺期,苗叶茂盛,田间通风性能较差,连日雨水使地表土壤高湿,近地面小气候气温20—30℃之间适温高湿,非常适宜锈病孢子萌发再侵染而导致发病。当雨停初晴,气温上升,花生锈病便猛传播大面积流行。几天未见的花生便以急剧暴发性病症显现在农户的眼前,使农户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