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黑粉病 又叫瘤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危害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该病菌可侵染玉米幼苗、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分生组织,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瘤状物。病瘤初为白色,内部也为白色,肉质多汁,迅速膨大后逐渐变黑,外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雄穗上部分小花受到侵染,则长出囊状或角状的小瘤,常数个病瘤挤在一起,穗轴上生病瘤后,引起穗轴屈折,呈各种畸形。
玉米收获后,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侵染来源,混入堆肥中和沾附在种子表面的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春、夏季遇适宜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随风雨传播到玉米幼嫩组织或口十鞘基部缝隙而侵入。连作地和距村庄近的地块,由于土壤中积累的菌源多,发病较重。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以及玉米螟危害,冰雹、人为活动等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染。其防治措施是: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造成植株组织过于幼嫩。
2.适当施用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3.灌溉要及时,特别在抽雄前后易感病阶段必须保证水分供应足。
4.注意防治玉米螟,减少伤口侵染机会。如果条件允许,病田可实行2~3年轮作。
5.化学防治可用15%粉锈宁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4%;在玉米快抽穗时,用1%的波尔多液喷雾,有一定保护作用;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喷雾,可以减轻黑粉病的再侵染。
6.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播种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二、玉米空秆 造成玉米空秆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先天性不育空秆。也称“公玉米”。主要是种子内生理机能衰退,新陈代谢失调,以及体内输导组织障碍,导致茎秆养分输送不到果穗,使幼穗腋芽因缺乏营养而停滞等。这种现象在播后无法防治。二是不稳定性空秆。植株上虽有幼穗雏型,但不抽花丝,不结籽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栽培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拔节和果穗分化期干旱或雨水过多;品种质量差以及病虫危害。防治玉米不稳定性空秆,需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满足玉米三叶期对光照的要求。
2.采用宽窄行种植,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选用优良的杂交品种,播前精选种子进行晒种使幼苗整齐健壮。
3.在玉米生育期内,及时间苗、定苗,选留壮苗。及时中耕除草,防治病、虫、草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4.开花期隔行去雄,苞叶过长的可剪去顶端3~7厘米,使花丝早吐,增加授粉的机会。
5.合理施肥,土壤肥力低的地块,要重视追肥,但要注意前重后轻,防止贪青晚熟。苗期要控制浇水,拔节后适时适量灌水,保证幼穗分化期的养分和水分的供应,促进幼穗分化和缩短抽雄吐丝的间隔时间,增加授粉机会。植株生长发育进人雌穗坐胎和抽雄前5~7天,要分别追施幼穗分化肥和攻穗肥各1次,以养好胎穗,促穗伸长鼓粒。
上一篇: 有机小麦产区春管技术?
下一篇: 樟树炭疽病如何防治